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井的故事(30)

(2023-04-13 22:38:45)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30)难忘那眼泉水

1971年,麦收以后,天气干旱少雨,为了确保秋粮丰收,我家所在的周至县青化公社二庙一队决定,把村东头麦场边废弃多年的老井重新开挖翻淘,用于浇地。

听大人们说,这口井原是地主李家的,是1948年夏天李家为浇菜地专门雇人打的井。1949年6月,我们这儿解放后,该井也随之充了公,成了队上的集体财产。

为确保这次翻淘工程按时完成,生产队决定,由青年队长董自强专门负责,并从全队50多名劳力中,挑了8名身强力壮的社员来打井。开工那天中午,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提前放在井口周围的三根大梁,在队长的指挥下,矗立在老井口的上方。电工用铁丝把三根木头上端扎在一起,并安上滑轮。这样,三角井架在人们的关注下搭成了。按照计划,前期工程,主要是以老井为中心,向四周扩展2米,进行人工开挖。

经过8天的艰苦奋战,一个直径5米,深12米的干井算是打成了。接着工程立即进入淘井阶段。当时,没有自动化机械,淘井仍要人下到井底,在泥水中,把泥沙一锨一锨地铲在铁桶里,然后吊上地面。当然,在淘挖的同时,还要在井中安上水泵,在人工挖捞的同时,由水泵把泥水不停地向井上排放。毫无疑问,在井底挖淘泥沙,其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记得当时下井的是忠厚老实的社员李安福和刘有余两人,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生产队也对他们实行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即下井人员每从井下捞一桶泥沙,队上奖励2分工。就这样,每向下挖2米深后,再从井上向井底下一个高1米,直径2米的水泥井管。当连续向井下下了6个井管后,井水勉强能供上水泵连续抽水,但井管内存水深度不足0.5米。为使水泵浇地时,井管内水量充足,队上决定,继续下挖,再向井中下一个井管之后,方可收工。李安福再次下到井底后,大约10分钟时间,没有挖一桶泥沙上来,队长董自强爬在井口大声询问,只听得李安福在井下吃力地高喊:“井底碰到了大石头,正用铁铲撬呢。”

最终,李安福用尽全身力气,将那足足有50斤重的石头,抱到铁桶里,几乎同时,在李安福抱起石头之际,一股泉水霎时涌了上来。 看到不断上升的水位,人们将李安福很快吊了上来。那泉水很旺,人们趴在井口都能看到不断向上翻滚的水波。

淘井挖出了大泉眼,消息很快在全队传开了。此时,正在场上,地里干活的社员们,放下农具,纷纷来到现场,趴在井口观看。在观看的同时,人们脸上露出了喜悦的微笑。

就是这眼井,从那年起乃至以后的20多年里,在年年的抗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我们队有了该井后,全队的玉米面积,由原来的30多亩,扩大到110多亩。全队人均口粮,也由原来的160斤,提高到310斤,几乎翻了一番。

后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我们村水位逐年下降,村子里人们以前打的吃水井已没有水了。于是,人们又给该井架起了辘轳,供应乡亲们的生活用水达10年以上。

如今,随着全村人口的增加,人们将住房已盖到井的周围,这口井也因现代机械打井技术的广泛使用,已经闲置干涸了。去年,随着街道拓宽,该井已被填平,而再无踪影了。尽管如此,它给我们村的人们,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印象。(文:孙钦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