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井的故事(13)

(2023-03-27 21:30:44)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13)“山岭子”那口井

我们老家在灞桥区灞桥街办务庄村。务庄村大人多,有“七堡八围墙,当中夹个八家巷”之说。除东、西、南、北四个大村外,还有安定堡、杨庄、六家庄、八家巷、张围墻、南围墙、庙围墻等小村庄。 这里土地肥沃,水量充足,适种各种农作物,村民世世代代以耕耘土地为生。

我们村是务庄较小的一个村庄,因为西侧靠庙(现为务庄中心小学),所以叫靠庙围墙。居住在务庄村的村民,几乎家家院内都有水井,以供饮用或洗衣等;耕耘的土地上都有水井,以浇灌农田。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开展,各家耕地上的井由私有变公有,又因水位下降井水枯竭,各家屋内和耕地上的井逐渐弃废,唯有“山岭子”那口井,延续的时间最长,见证了几个时代农村灌溉工具的变迁。

我们村耕地大都在村北,且耕地平整,水利条件优越。唯有村东一块丘陵地,从西向东有一条小路,像山脊梁高出两旁,向北向南斜坡而下,村里人叫它“山岭子”。在“山岭子”西边有一口井,井口直径约二米,深五六米。在我的记忆里,解放前直至农业合作化,这口井原是一位农户地里的一口井,他家弟兄们多,凭着这口井浇灌着六七亩耕地,收获夏秋两料庄稼,维持全家人生活。这口井距村仅有一二百米,自归集体所有后,它由普通的一口井变为机井,供全村生产和村民生活用水,且在这口井上经历过人力辘轳绞水、畜力水车泻水,到后来电力抽水的变化和发展。

刚解放,这口井的主家和其他村民一样,用辘轳绞水,在井上架一长轴,轴上套一圆筒,筒上绕长绳,绳端挂水桶。圆筒上有曲轴,转动曲轴,绳在圆筒上缠绕或解开,使水桶垂下,装满水后吊上,倒入槽内,流入水渠,用以灌溉农田。为了提高灌溉效率,他们在这口井南北两头各置一个辘轳,使上浑身解数,汗流浃背地绞水,即使这样一晌也浇灌不了几分地。其他在“山岭子”种地的村民无法浇灌,只能靠天吃饭。

人民公社化后,土地归集体所有,这口井自然成为集体管理,原用人力辘轳绞水改为畜力水车泻水。在井上架起一个用木制成的立轮,圴匀地固定几十个小筒(斗)环绕一周,轮辐间装受水板,下部潜入水中,上部高出井面,带动轮转,潜入水中的小筒(斗)装满水带到井台上,水自小筒(斗)中倾泻入槽而汇流入田。畜力水车泻水,节省了人力,泻水量加大,原来“山岭子”几十亩旱地利用这口井可以浇灌。不过由于土地高低不平,水渠中不时地跑水,看水人忙个不停疏水堵水,而且灌溉不匀。

随着电力进入农村、机井的广泛应用,这口井成为我村唯一的一口机井,井上或井下安置水泵,利用电力抽水,机井日夜奔忙,喷出哗哗井水,流入农田,使“山岭子”旱地变水地,而且全村大部分耕地,村里人的饮水、洗衣,全凭这口机井。机井旁或水渠边,不时有用桶提或用担子担水的村民,还有捶布洗衣的妇女和嬉戏玩耍的儿童。

后来自来水进入各家各户,农田灌溉实现机械化,自动喷撒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山岭子”这口井便被废弃。如今,随着人口户数增加,这口井被填埋,上面已建起了房屋,住上了农户。(文:杜益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