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井的故事(12)

(2023-03-26 20:57:34)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12)工序繁杂的罐罐儿井

罐罐儿井也叫罐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像瓦罐儿一样的深井,这种井井筒子细而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西安郊区农村的一种主要灌溉用水井。

罐井最早出现在关中西部平原地区,是针对地下水位下降而采取的“深井”灌溉的一种措施,旨在向更深的地下要水,来满足不断增加的农业用水量。在曲江池地区,这种井根据各村地下水位的高低,一般井深达一百到一百二三十米,其中水深常在七八十米到一百多米。

罐罐儿井的打井方式比较特殊,是农村灌溉用井由全人工向全机械化过渡期间的一种打法。先由人工挖一个直径两米多、深达水面的“干井”筒子,然后放入一个带有旋转口刃的大型钻头,由多节钢管连接到地面,其工作原理与石油钻探相似,所不同的是钻杆固定好以后,由人力在地面推动转盘,使钻头深入地下,待其深入到一定深度并装满泥土以后,由人工在地面通过一个滑轮绞动钢丝绳,将钻头提升到地面,清理干净其中的泥水之后,再将钻头放下去继续向更深处钻。钻到预定的深度后,便开始箍井。

箍井前,首先要预制一个直径小于井口、内口径大约一米、厚实的钢筋水泥底盘,预先在底盘下方留出六个备用小孔。箍井前,先将六根钢丝绳从内侧分别插入底盘上的六个小孔中,用由绳子栓着的铁销子销上,把钢丝绳的上端分别固定在一个粗钢管制成的圆盘上,通过固定在巨大三角架上的滑轮,用另一更粗的钢丝绳连接不远处的绞盘,众多强壮劳动力通过掌握绞盘上的木杠来控制井口钢筋水泥底盘的升降。箍井开始时,由技术人员将事先特制的半圆形砖块按每十块一层,整整齐齐地码在底盘上。砖块码到约两米时,用芦席将砖包裹严实,周围树立六块宽约三厘米的毛竹条,再用八号铁丝捆绑扎牢并下沉至井口;接着继续一层层码砖块、包裹芦席、加毛竹条、扎铁丝、下沉……直到将底盘连同砖块、芦席、毛竹等全部沉入井底为止。底盘沉降到井底以后,还必须经过一系列调整、搬正井筒等程序才能固定好。在确认固定好之后,再拔掉销子,抽出钢丝绳。最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鹅卵石均匀地从四周填实井壁与井筒之间的空隙,这样一方面可以固定井筒,另一方面可防止地下淤泥堵塞水流、水孔,保证井筒内水量充足,水质纯净。上述工作完成之后,只要在井口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这个罐井就可以使用了。一九六九年我回乡接受再教育期间,曾全程参加了我们曲江公社西曲四队打第一眼罐罐儿井的过程,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由于罐罐儿井的水非常深,所以井筒内所容纳的水也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安置功率大、潜水深的抽水机械,从而增加井的出水量,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罐罐儿井的普及,逐渐取代了以前的马达井,还曾与盛极一时的大口井同时存在。(文:李生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