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12)

(2023-02-12 22:04:48)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园地

12)二月二与“挑菜节”

挑菜节起源于唐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不过,在唐宋时期,二月二又被称为“挑菜节”。唐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春季到来时,最敏感的莫过于那些野花野草,在菜园的蔬菜还没长成的时候,原野里已经是野菜遍地了。此时,人们要吃到新鲜的菜蔬,就得到野地里挑菜。而二月初二以至其后的上巳、清明,均有野外的习俗活动,自然可以顺带拾掇、挖挑一些野菜回家。唐时,挑菜活动就固定成了一个节日。每年二月初二天气乍暖还寒,但气温开始回升,野菜正返青发绿,这是其最嫩最具营养且最美味的时候,唐代人把二月二设为“挑菜节”,真是恰逢其时。

在诗人们的笔下,挑菜节也被叫做挑菜日。挑菜时,郑谷《蜀中春雨》诗:“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刘梦得《淮阴行》诗:“无奈挑菜时,清淮春浪软。”这两首诗不仅吟咏了挑菜节,而且一个在蜀中,一个在淮阴,可见当时挑菜节的普及,全国许多地方的百姓都过这个节日。而白居易所写的《二月二日》一诗,则生动展现了二月二挑菜节洛阳的盛况:“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宋代挑菜节深入人心

到了宋代,挑菜节从宫廷到民间,更是深入人心。每年农历二三月,百草生发,女人们多至郊外挖取野菜,以应时节,供制春盘。在诗词繁荣的宋代,描绘挑菜节的诗词数不胜数。北宋贺铸《二月二日席上赋》诗:“仲宣何遽向荆州, 谢惠连须更少留。二日旧传挑菜节, 一樽聊解负薪忧……”由此诗可知,到北宋时,二月二日已经是传承的节日了。苏轼是美食家,焉能放过这鲜美的野菜?于是他亲自下地挑菜,其《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词:“……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写挑菜节用情最为深挚真切的当属张耒的《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因雨不能出去参加挑菜节,回忆故园的蔬菜香,也是一种享受呀!

公元1031年初,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这年的二月初二,欧阳修等七人到洛阳东郊踏青挑菜,饮酒赋诗,沐浴春风,感受大自然。欧阳修首先作词《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接下来,众人各以挑菜节为题赋诗,梅尧臣则吟出《和挑菜》诗:“中圃本膏壤,始觉气候偏。出土蓼甲红,近水芹芽鲜。挑以宝环刀,登之馔玉筵。僻远尚含冻,安占春阳前。造物非有意,地势使之然。”

到了南宋,挑菜节更盛,诗词展现得更是淋漓尽致。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词“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如此多的诗词唱和挑菜节,可见民间挑菜活动是多么普及。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天宫中有“挑菜”的御宴活动。宴会上,人们在一些小斛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含娱乐。这就好比现在的有奖竞猜活动,增强了挑菜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宋一代,人们将挑菜节过得有声有色也就在所难免。

元以后“龙抬头”渐成节日

唐宋人的挑菜往往和踏青相携相行。贺铸《薄幸》谓:“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陈允平《相思引》:“……踏青挑菜又相将。”但是,唐宋时“二月二”的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直至元代,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大都风俗时说,“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明朝时,二月二又有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谓引龙,虫不出也。”《大兴县志》则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清代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以驱除蝎子、蜈蚣等。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另外,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

从元以后,“挑菜节”即被“龙抬头”取代。(文:刘永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