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5)

(2023-02-05 23:11:48)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园地

5“二月二”与文琴戏

在贵州,有一戏种叫文琴戏,其中有一出剧目叫《搬窑》,里面唱道:“二月二,龙抬头,王宝钗梳妆上彩楼。王孙公子千万有,彩球专打平贵头。”生动地描绘出了黔地农村庆贺二月二的壮观景象。文琴戏这个戏种主要流传于贵州的黔西县、以及贵阳东风镇的农村地区。

二月二到来之前,我们一行几人来到贵阳市郊的东风镇,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大地解冻、阳气回升,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时期,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将其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二月初二,朝廷要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有关“龙头节”来历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并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遂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待我们到了镇里,问起当地的年轻人,他们竟然不知道“二月二”这个传统节日;我们又问起了当地赫赫有名的文琴戏,很多年轻人依然摇头,而且一脸茫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月二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难道已经被现代人遗忘了?还有文琴戏,这朵贵州戏曲的“奇葩”难道也销声匿迹了?

接下来的所见所闻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不管是传统的农历二月二节日,还是文琴戏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濒临着灭绝的危险。今天的东风镇,和许多其他的村子一样,已经看不到青砖绿瓦的农舍,取而代之的是杂乱无章的楼房,还有看不到尽头的塑料大棚,原有的田园诗意几近消逝。此行有人甚至断言,“这个地方不出五年,肯定会被城里的土地开发商征收。”多么希望此言是危言耸听呀!一种悲哀的情绪不由得在心中蔓延:正在消亡的除了田园诗意,还有我们的传统文明。不觉就有种紧迫感,于是很想在农历二月二到来之际听到文琴戏里的经典《搬窑》,因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失去自己的传统文明绝对是一件很残酷、很悲哀的事情。就好比一个人,忽然失去了记忆,脑子里一片空白,对自己的过去一无所知,不仅不清楚自己的来历,甚至不晓得该如何应对未来。

我们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镇上唯一还能唱文琴戏的两位老艺人,二老告诉我们,文琴戏是贵州民间流行的一种分角坐唱的曲艺种类——是在贵州扬琴的基础上,采用“本地扬琴戏(即贵州扬琴)调子与土语”配以扬琴、三弦、胡琴等乐器伴奏,并用板、鼓、碰铃等伴和击节演出,是一种扬琴音乐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舞台戏剧演出形式。《搬窑》便是文琴戏中最经典的一出。两位老人自豪地说,文琴戏世代传唱,他们小时候便开始学习,而歌颂农历二月二的《搬窑》更是每天必唱必练的曲目。他们年轻时,几乎镇上所有人都热衷于这种娱乐方式。每到二月二的晚上,只要镇上小广场上的灯一亮起来,村里的老少妇孺就都兴奋地跑过去了,表演现场无比热闹。

当问文琴戏的现状时,二老一脸的悲伤,语气也明显地低沉:“哎,现在的人们宁愿打开电视观看插播有许多广告的节目,也不愿意再延续由祖辈传承下来的娱乐样式。最无奈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再学文琴戏了,都外出务工去了。文琴戏本是兵阵,以前总是男子演练,可现在找不到男子,只得以妇女和老人为主。”两位老艺人表示,他们常常组织人员进行表演,但没有补贴,好的时候,演员顶多只能免费吃上一顿饭。老人倒也罢了,但年轻人需要养家糊口,实在腾不出时间和精力来从事这项没有任何报酬的活动。在今天,文琴戏几乎已经无人传承了,加上过去特定时期造成的剧本公式化、概念化、表演程式化、演员队伍老龄化等因素,文琴戏的未来实在是让人担忧。

离开东风镇时,天色已经漆黑一片,几乎什么也看不到,但我们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好几眼。不管是农历二月二的节庆,还是文琴戏,它们的存在,展示了历史轨迹和人文地貌,更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但如今,它们却被漠视,甚至消亡,这是传统文化的挽歌,也是我们难以言说的伤痛。(文:雷高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