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贤亮好大一棵树(作者:庄电一2)

(2023-01-13 20:45:27)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张贤亮 好大一棵树(2)

立体文学

其实,张贤亮既不是在宁夏出生的,也不是在宁夏长大的。他到宁夏时已是一个19岁的青年。

张贤亮祖籍江苏盱眙,1936年生于南京,父亲曾在国民政府里担任要职。1955年,他与母亲、妹妹随两千名北京移民一起来到宁夏,在贺兰县的黄河岸边落户。

后来,这批北京移民在当地组建了京星农场,而高中肄业的张贤亮,凭借良好的文化基础,到宁夏不久就担任了文化教员。但没过多久,他便因在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诗歌《大风歌》而被打成“右派”。此后,张贤亮被安排在西湖农场、南梁农场等地“劳动改造”,所受错误处理也在此期间不断升级,时间长达22年。

张贤亮能在冤案平反之后在文学创作上异军突起,绝非偶然。虽然历经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消沉。相反,他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思考,甚至将《资本论》反复“啃”了多遍。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素材。

张贤亮的成功,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

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斩获国际大奖,其主要外景地银川西郊的镇北堡也逐渐进入人们视线。1992年,记者在《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上分别发表了题为《红高粱“红”了镇北堡》《影视界看好宁夏“外景地”》的文章,这也是有关电影《红高粱》外景地的最早报道。

两篇报道吸引了镇北堡所在地贺兰山林草试验场时任场长袁进琳(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的关注,他不仅将这两篇报道大量复印,广为散发,而且就此率先提出恢复外景地、发展旅游事业的初步设想,得到各方的热烈响应。在具体筹划时,大家一致认为此事应该由张贤亮牵头,借助他的名望和号召力促成此事。

张贤亮果然不负众望,他不仅当仁不让地扛起了这杆大旗,而且不断完善、提升最初的创意,使这个昔日废弃多年的、充满羊粪气味的古城堡,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和5A级旅游景区。

作为当时被邀请的唯一记者,我至今仍记得大家1993年初在林草试验场的两间小平房里开会筹划的情景。为了促成这件事,张贤亮可谓不遗余力,他不仅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稿费,而且还动员国外的朋友为此投资。

记者也满怀激情地给予呼应,马上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西部影视城第一笔外资到位》的报道。可以说,西部影城的每一个创意,都来自张贤亮,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汗水。

经历20多年的不断更新,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各项功能日趋完善。近年来,在景区内复原的老银川一条街等诸多景点,更是大大丰富了影城的内涵。

张贤亮曾对记者说:“如果说,我创作的小说是‘平面文学’的话,那么,西部影城就是我创作的‘立体文学’。”

我相信,这样的“立体文学”,是没有几个作家能够创作出来的。

现在的西部影城,集观光、娱乐、休闲、餐饮、购物、体验于一体,成为中国西部题材、古代题材影视剧的最佳外景拍摄基地,已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宁夏之宝,中国一绝”。

张贤亮创造了这一“宁夏之宝”,他又何尝不是“宁夏之宝”呢?

扶危助困

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声名鹊起,各地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请他讲学的络绎不绝,甚至一些地方更是以极为优厚的待遇邀请他去安家落户,希望他能成为那里的文化名片进而产生“名人效应”。

张贤亮也曾多次应邀出访国外,海外定居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但是,张贤亮哪都没去,他“不可思议”地留恋这个曾经让他“在盐水里反复泡过、在碱水里反复煮过”的地方,留在了这个曾被不少人误读、经济文化至今也够不上发达的小省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