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走丝绸路新游记(王潇然75下)

(2022-10-30 14:56:19)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76)凉州风范(下)

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12年后圆寂于草堂寺。临终前他对弟子说,他们一起弘扬佛法,至今已经翻译了佛经三百多卷,如果他对教义的解读没有偏离佛祖本意的话,那么他死后舌头就不会完全焚化,他也将死得其所。

果然,鸠摩罗什圆寂后,他的弟子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找到了他的舌舍利。他在龟兹与佛教结缘,在凉州经历了僧与俗的转折,又在长安完成了佛教徒一生最大的宏愿,而凉州是其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节点。佛教讲看空一切,但空并不是无,而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是有中的无。如果无中没有有的存在,就缺少了对有的消解,空则是没有含义、没有意义的空。显然,鸠摩罗什在凉州的俗常生活,让他完成了“色即是空”的修炼,收获了“放下”的佛性转变。对于他来讲,凉州的确算是修行途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站了。于是,他的弟子遵其遗嘱,将他身体最杰出的那一部分——“不烂之舌”,最终护送回了凉州,在罗什寺内建塔供奉。

既然鸠摩罗什寺能重修,寺内不可或缺的罗什塔就更有理由复建。在我看来,采风路上没有比这更值得去参观拜谒的了。

当我们终于找到了这处充满传奇的寺院时,站在门外便已隐约看见,大院深处有一从屋顶冒出头来的塔尖样建筑。原以为垮塌后已无迹可寻了,不想竟还真有保存下来的可能。心中一阵窃喜,随后便疾步走了进去。大门是牌楼式建筑,应该是山门,里面正对着的是寺院的院门,院门是一座门楼式建筑,上书“罗什塔院”几个字。毫无疑问,里面已经确定无疑的就是罗什塔了。

我对罗什塔的关注无外乎两点,一是对他“不烂之舌”的崇敬。鸠摩罗什所处的时代,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了,能留存下来他的遗物,无论是什么都不易,何况是他的灵骨,又是最能代表他才能和成就的部分,所以不能不让人景仰。二是缘于对他在翻译领域以及佛教传播方面的贡献。佛教史上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旧译,称鸠摩罗什翻译的经文为新译,是他开创了译经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不仅如此,他翻译的佛经,许多还为后世兴起的佛教宗派奉为了主要经典。如《三论》为三论宗之源,《法华经》为天台宗的主要经典,而《阿弥陀经》则是净土宗尊奉的三经之一。鸠摩罗什因《三论》被尊为三论宗的始祖,西安的草堂寺就是三论宗的祖庭,武威的罗什寺也自然可以被称之为三论宗的圣地。另外,他主张的意译方法,也受到了后世翻译界的广泛认可,被推崇为中国早年的翻译典范,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

要知道,两百年后的唐朝僧人玄奘,正是读着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才萌生了去西天取经的理想。从此,佛教文化便开始以批量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汇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浩浩长河之中。

通常的山门一般都是坐北向南,而罗什寺的山门却面向着东方。同时也可以看出,佛教的寺院建筑也都融入了汉文化的元素。这就是武威,丝绸之路上的凉州,文明交融印记的丰富性无与伦比。从鸠摩罗什的身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的时代掠影,尤其是佛教植入中华文明的具体情景。在我们西北方向的这片狭长的荒漠、草场与戈壁间隔存在的土地上,在那个遥远混乱的时代,一次次的连天烽火,竟然都是为了争夺他这位佛教学者而燃起。这种情景不管在中国文化史还是在世界文化史上,都绝无仅有。由此可见,这片土地虽然荒凉,却出现了一种非常饱满的文化生态,出现了一种以宗教为目的、以军事为前导的文化互动。

虽然鸠摩罗什并不是其中最早的人物,但却应该算作是最重要的一位无疑。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两汉之际,汉明帝时还曾经专门派遣使者到西域访求佛法,佛像就是那个时候迎请过来的,同时带回来的还有一些少量的经书。尽管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当时的译经显得格外艰难,但是这次求法仍然可谓是开启了两大文明之间交往的序幕。后来鸠摩罗什到来的时候,虽然存在着武力胁迫的因素,但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当我站在了罗什塔下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两组画面。朱士行、法显还有玄奘向西求取真经,迦叶摩腾、竺法兰、鸠摩罗什向东送经弘法,当然还有佛图澄、严佛调、安世高、安玄等人。他们相向而行的壮举,完成的不仅仅只是对于信仰与意志的考验,也不是对于雪山荒漠的殊死攀越,而是实现了佛教文化与东方文明心灵与智慧的深度交流。佛教文化的植入,使得我们对于生死、善恶有了新的理解。荒漠间草木独秀的凉州城里,留下了他们在时空中交错而过的身影,一样的满身疲惫,一样的行色匆匆,更是一样的坚定和执著。

毫无疑问,我面前的这座罗什寺的山门,它为我们打开的,就是一扇通向遥远的西方,通向全世界的大门。(文:王潇然 xawb201711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