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走丝绸路新游记(肖云儒32)

(2022-09-13 20:56:11)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33)硬汉子·大山人·大性格

按不同的坐标,可以对文学和文化做各种分类,如当代世界文学可以分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民族主义三大潮流。从西部文学、丝路文化的坐标,我们不妨对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另一种分类,姑且称之为一种“纵向三分法”。

按这种分法,世界文学,一种是欧洲文化的产物,一种是东方文化的产物(主要在亚洲),这两类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还有一种则是文化交汇的产物,这主要指美、澳两大洲的文化。

中国文化也可以做这样的纵向三分:一类是中原文化,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另两类,东边是沿海文化,是中华主体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信息交汇的结晶,西边就是中华主体文化和“陆上丝绸之路”文化信息交汇的结晶。

“类西部”现象,是指在气质和形态上和中国西部文化、中国西部文学存在着某方面的类似,地理位置却又不在西部的那些文化现象。在纵贯南北美洲的落基山脉两侧的大原野和大丛林,在加拿大育空河畔的雪原冰山,在澳大利亚广袤的大草原,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和中部大峡谷,在前苏联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以及在中近东,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那种雄奇豪阔的西部气质。在艾特玛托夫、马尔克斯、斯坦贝克、马克·吐温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某种属于西部的美质。

国内,从内蒙古草原、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北大荒的屯垦戍边一直到云南、海南岛的热带丛林,也同样能感受到这种“类西部”气质。可以说,在遥远的国境线上,在神奇的小村镇和小毡房里,在民族与民族交汇的地方,在现代文明和淳朴的农牧乡村生活交汇的地方,在待开发的息壤上,在不息奔波的旅途上,在人独处于大自然的时候,在人沉浸于浓重的宗教感的时候,在人的原始生命力得到张扬而现代社会给于他的压抑得到某种解脱的时候,等等,都容易产生“类西部”生活和“类西部”文化、文学现象。

美国西部文学是随着新大陆移民的西迁运动发展起来的。滚滚如潮的西进运动为西部带来了勤于拓荒、工于采矿、乐于狩猎、善于放牧的人流,以及唯利是图的投机商人,浑水摸鱼的冒险家。这一切构成了最初的创作源泉,使美国西部文学应运而生。主要作品被后来产生的“西部电影”搬上了银幕。中国早期的西部片受到它的直接影响。

俄罗斯和前苏联的中亚各国大都和我国西部接壤,正是我们丝路万里行经过的地方。这里的自然面貌、人文习俗十分相似。有些民族,像哈萨克、俄罗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同时分布在国境线两侧,同文同种,历史上互有迁徙,民间更是来去自由,并出现了包括法捷耶夫、马尔科夫、艾特玛托夫、伊凡诺夫、帕夫洛维奇等著名作家在内的各民族作家队伍。西伯利亚文学着力塑造了崭新的西伯利亚性格,前苏联人称为“大性格”——强调这类形象的严峻豪迈、刚毅强健。

艾特玛托夫的作品《查密莉雅》和《白轮船》在我国早已脍炙人口。其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文化感,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追求,对我国新时期作家,特别是西部文学作家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张贤亮的《绿化树》、张承志的《黑骏马》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

硬汉子,大山人,大性格,从文学的角度印证了丝路文化的世界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