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丝绸路新游记(肖云儒3)
(2022-08-15 15:09:50)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3)炳灵寺,文化漩涡
宝鸡是我们离开西安后的第一站,我们把第一个问候送给周文化之乡,宝鸡给我们了第一个通关文牒,并且送给我们三样礼物:一坛西凤酒、一幅剪纸,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车轱辘大、一拃厚的锅盔馍,引得光明日报胡斌主任、主持人王志和凤凰卫视主持人田桐拍了又拍,馋涎欲滴。
麦积山这次也列入了丝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麦积山与敦煌、云冈、龙门四大石窟齐名,在那麦秸垛式的山体中,一圈一圈集中了那么密集的洞窟、佛像,像个塔式的、柱形的高层展览厅,实为世所罕见。承着这股文脉,天水后来成为秦文化的源头。在这里牧马的秦人沿渭水一路向东,追着太阳迁徙建国。平阳—雍州—泾阳—栎阳—咸阳,一路壮大。
我想着重说说天水往西偏南、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方向的炳灵寺石窟。此乃丝路要冲,名列丝路遗产22个项目之中。当年晋代名僧法显就是从这里渡黄河,取道青海到达流沙去印度取经的,其历史文化价值应不输于敦煌。行程虽没安排去那里,我还是想谈谈,权作一次神游吧。
炳灵寺169号窟第6龛,卷书题记曰:“建弘元年(公元前20年)岁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第3龛存有的“大代延昌四年”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造像题记,比敦煌莫高窟最早的题记还早整整100多年。当时经过多年修造扩大,炳灵寺形成了仅次于敦煌石崖寺、具有汉藏两种风格的著名石崖寺。
炳灵寺的169窟可以说有“五最”,是这个寺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又是各类造像最多的洞窟,还是各种故事最多的洞窟。创建于北周的第6窟,南北雕有菩萨立像各一尊,壁上绘有宝树、千佛。千佛在两树之间,如同在广阔茂密的树林中静坐修行。其中一棵大树上,有猿猴攀援,鸟雀停伫,讲述的是“猴王本生”故事。一群猴子在国王园中觅食,猎人围捕,群猴逃离,路遇一深洞,无法跃过,国王竟以自己的身体为悬桥,让它们逃走。如此完整的故事,其他洞窟中不多见。
我在《中国西部文化论》一书中认为,这里,即祁连山与青海湖一带的山南海北地区,汉、藏、蒙、回几大民族板块衔接交汇,形成了著名的民族和文化的交汇地区。大民族大宗教的相互杂交,使这里出现了东乡族、裕固族、撒拉族、土族许多小民族,与大民族休戚与共地生存在一起。
炳灵寺的造像有别处少见的特点,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印度本土佛教在动态中交汇。汉魏以来,吐蕃王朝称雄,逐渐占领了陇右地区,除了军人驻扎,还有大批吐蕃移民北上东迁,在炳灵寺建造了大量藏传佛教的雕像和壁画,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尊藏传佛教为国教,藏族文化大举迁入该寺。萨迦教派得势后,又对藏系雕塑壁画做了大量的改造和重绘。到元朝衰落,噶举派取代了萨迦派在西藏的统治地位,藏系文化再度兴盛,洞窟风格再度变化。11世纪,丝绸之路改道,炳灵寺才冷落下来,汉传佛教逐渐退出了这里。15世纪,藏传佛教又在乾隆清廷的支持下大举进入,达到了鼎盛。
第3窟的“四坡顶方塔”,这座唐代风格的佛塔正中,可以见到印度佛塔中常见的覆钵形顶,这种融印度佛塔和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建筑现象,在全国佛塔中很可能独一无二。
处在山南海北地区的炳灵寺,为中华文化的多民族融汇作了千古恒在的“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