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谈(14下)
(2022-07-31 16:21:1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14)长安的七夕(下)
周媛
(接14上)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说到唐代诗人崔颢,人们首先想到那首著名的《黄鹤楼》,其实,崔颢的《七夕》,对长安妇女穿针乞巧风俗的描绘也堪称一绝: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而唐代诗人祖咏的《七夕乞巧》更生动: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究竟织女渡河谁曾见过?乞巧谁能得巧?唐代诗人并不刻意考证传说的来历,而更多地把它当成故事传颂。
就连大诗人杜甫也写过一首《牵牛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诗人将七夕节时,姑娘们装扮一新,拜星乞巧、以蜘蛛结网试巧的过程描述得十分真切。诗中说,既然谁也未见过织女牛郎在一起,那么为什么人们要来拜星乞巧呢?杜甫解释少女的心理说:“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未嫁的姑娘担忧婚后生活能力,于是抓紧时间学习纺织针线,不敢有丝毫懈怠。
七夕少女拜星乞巧的同时,也是少年才子赋诗扬才的好机会。唐代诗人林杰(831—847)小时特别聪明,六岁能赋诗,出口成文,下笔成章,卒时年仅十七。《唐诗纪事》中记载,林杰五岁时被唐中丞招入学院,恰遇七夕节,有人让林杰赋诗,以试其才,林杰持笔一挥而就一首《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中丞读后,赞叹:“真神童也!”
唐玄宗这位风流天子对七夕节也非常重视,他在宫里建有一座“乞巧楼”。《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这座乞巧楼是宫中以锦缎结成的楼殿,高达百尺,可坐数十人。玄宗命人在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为宫中妃嫔各赐九孔针、五色线,在月光下穿过者为得巧。乞巧后,演奏清商妙曲,欢宴达旦,以致城中士民之家都仿效宫中乞巧。诗人王建在《宫词》中就有“每年宫里空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的佳句。
七夕是浪漫深情的节日,它见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而李杨的爱情又给七夕抹上一丝凄凉的色彩。一千多年前的某个七夕节,华清宫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年,唐玄宗与杨贵妃来到华清宫,住在长生殿。杨贵妃忽生伤感,玄宗问其故,贵妃说:“妾览前史,每见时过境迁,秋扇抛残,怎能不为之伤情呢?”杨贵妃担心,那些皇宫妃嫔,年轻时以美色悦人,人老珠黄就往往色衰而爱驰,遭到无情抛弃。杨贵妃的衷曲深深打动唐玄宗,他们遂互相盟誓,生生世世不分离。这一情景被白居易的《长恨歌》记录下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只是李杨盟誓之时,已埋下“安史之乱”的祸根,杨贵妃落了个马嵬坡自缢的悲惨结局。
长安的七夕,记载着帝王的过往,更多地则流淌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我的老家在长安乡下,小时回家过七夕,除了听老辈人一遍遍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跟着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我奶奶虽是小脚,但轧花、纺线、剪窗花、酿稠酒、擀长面样样拿手,我问她跟谁说的,奶奶总笑说:“织女下来教的,织女最巧了。”我们信以为真,便到处寻:织女在哪呀,咋找不见?乡下的女人还教娃们唱:“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劳作在土地上的妇女们,就是靠着一双巧手安身立命,不断向生活学习,人生才有滋味。
上学了,老师教我们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那轻盈传神的韵味让人无限神往,回味不已。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离不开美食,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元宵汤圆、过年饺子等等,然而七夕展示的多是时令鲜果、家常饮食,它更重视乡情、亲情、爱情,它驻留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
2000多年了,长安的七夕从未远去,它是我们心灵的节日。(xawb201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