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谈(14上)
(2022-07-30 15:14:4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14)长安的七夕(上)
周媛
长安的七夕,已经绵延2000多年了。
七夕的夜晚,仰望星空,有两颗星特别明亮: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对视,仿佛有了生命。传说这一天,成群的喜鹊从四面飞来集结于此,在两颗星中间搭起弯弯的鹊桥,天上的牛郎与织女急切地奔向对方,相拥相依,诉说离愁。
而在民间,在乡村的瓜蔓旁、葡萄架下,侧耳,能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声音。
七夕是长安的,长安是牛郎织女的故乡。
长安城的西南角,有一片昆明池,水波浩淼,一望无际,如今它是西安人休闲游玩的去处,只是池的两岸少了牛郎织女的身影。
站在丰镐遗址——长安斗门登高远眺,东南方是一片平坦而广阔的洼地,它西起马营寨、张村,东到梦驾庄、万村,南接细柳塬北部的石匣口村,北至高阳原上的眉坞岭。这片广阔的洼地,大约有10万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昆明池遗址。公元前120年,也就是汉武帝称雄的2000多年前,昆明池建成,其东西两岸曾分立两个石人,至今保存完好,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依据。自汉代起,牛郎织女的美妙传说便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唐德宗贞元14年(798),长安百姓修织女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不绝,后古庙被夷为平地。
每逢七夕,长安的老百姓便认为牛郎、织女就会从天上回到人间,在长安斗门南沣村(位于昆明池遗池),乡民们自筹资金建有一座小庙,取名“石婆庙”。庙里供奉的石婆像就是曾伫立于昆明池畔的织女,距她一里多地,有尊石爷像,他正是牛郎。历经岁月的沧桑,汉代的昆明池早在唐时干涸,两尊石人四处飘零,但始终没有离开长安,至今依然相守。
因为有石人,有牛郎织女,长安人的精神里多了浪漫的成分。看啊,七夕这天,四里八乡的人们早早汇集于庙前,他们敲锣打鼓,给织女牛郎带来各种好吃食,妇女们轻轻抚摸织女的脸庞、双手,祈求自家女子长得漂亮,手如织女般灵巧。
长安的七夕,在农家女的巧手里。从汉至今,风俗依旧。
节日,总是跟时代发展勾连。汉代,经济发展,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繁荣,为节日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七夕节可以说是两汉时期最为重要的节日。
夏夜,繁密的星光组成的一条白茫茫星带横贯南北,古人把这条星带称为“天河”(即今人所知的“银河系”)。相传农历七月七,从皇宫到民间,全城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三五成群去看织女渡河与牛郎相会,场面非常壮观。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七夕,是女儿的节日,是乞巧、斗巧的盛会。话说唐太宗与妃子们每逢七夕都要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煞是热闹。在民间,还有专门卖乞巧物品的市场,里面车水马龙,人如潮涌。月夜的百姓家,院中置一桌,上摆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加上鲜花几朵,插瓶中,花前放一小香炉。此刻,少妇、少女们已斋戒一天,沐浴停当,于案前焚香礼拜后,一起围坐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这叫拜织女。白天,则要漂针试巧,以盆钵盛水,面向太阳,水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如果银针能漂浮在水面上,就说明姑娘心灵手巧。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一寸长的芽,再用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生花盆”,以此求子。还有用树液洗头发,用花草染指甲,使节日充满美的意境。
汉代的长安,还有“七月七,晒棉衣”的风俗。汉建章宫之北有太液池,池西就是汉武帝的曝衣阁。七夕已入伏,光照强烈,这天,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都要将自家衣物拿出来在太阳下暴晒,以期赶走病魔灾难,求得平安健康。而有些读书人也会晒书,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
七夕,更回味在诗经、汉乐府和唐诗中。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故事的就是《诗经》中的这首《大东》。这首诗说的是天上的天河,用作镜子也该有光。三角排列的织女星,一天到晚不停摆动着梭子织布,却怎么也织不出纹章。而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箱。何故如此?据任昉《述异记》记载:织女乃天帝之女,一年到头忙于织布,十分辛苦,天帝怜其独处,将她嫁给河西的牵牛。他们婚后贪欢废织,天帝发怒,便将织女遣归河东,只让他们每年相会一次,这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对牛郎织女故事写得最美妙的当属《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它能一直流传至今,足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