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一颗幸福从容的心
(2022-07-16 15:01:47)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读书 |
这是一篇篇浸染了温情和厚度的文字,没有套话、空话和大话,而多有质朴率真的交心之谈;没有豪言壮语和时下的政治八股,而多有叫人拍案的智慧;没有空洞媚俗的口号,而多有使人豁然顿悟的醒世之言。读刘路教授的新书《大学有大爱》让人感叹原来发言和讲话可以如此平易,如此实在,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从教学到科研,从职称到奖金,从创业到创新,从婚姻到教子,从为人到处事——几乎涉及了高校生活、乃至人生经历的各个方面。在这里,能读到大鹏展翅的凌云壮志,也能读到旷野之树的恬淡从容;能读到积极进取的入世,也能读到超然物外的洒脱;能读到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恭谨,也能读到练达智慧、游刃有余的从容。一支妙笔之下万紫千红,书香袭人。书中对各种文体的准确把握、对中国传统文化典藏的熟稔和妙用、对遣词用句的选择和讲究,无不得益于深厚的学养积淀。连任陕西省写作学会的三届会长,先生是名至实归的。
芸芸众生,如我等平庸与碌碌无为的是大多数。习惯了把自己隐匿在人群中,习惯了随声附和,想明哲保身,慢慢就变得安于平庸,错失了敢立于潮头浪尖,指点江山的精彩。在这些饱含了热血和豪情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希冀和鼓励:青年人要拒绝平庸,敢于担当;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建功立业;敢想、敢说、敢闯、敢于出头;无论教学与科研,都必须不甘平庸,不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先生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许多人为之动容,写的是当年下乡之时,“当我拉着一千多斤的大粪桶,每晚从师大门口经过,望着师大一片灯火,我何尝敢想,这里还有我的立身之地”。在“破帽遮颜过闹市”的困顿中,有多少人慢慢被生活的真实和无奈吞噬,而先生却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候怀揣着憧憬和期盼。正如先生在《遥忆当年登科时》中写道的:在逆境中,在困顿中,还是要有成功的追求和进取的渴望、要有崇高的憧憬和期盼,不论眼下的地位如何卑琐,一定不坠跻身高尚岗位的青云之志,不放弃更上一层楼的竞争和创造。人生有杨柳依依,也有雨雪霏霏。无论是风生水起时,还是困顿迷惘中,能够怀揣理想,保持一颗不断进取的心,不沉沦,不放弃,我们都会活得更有尊严!
风轻云淡大智慧,大智者必谦和,大智者必宽容,大智者必锐敏。一颗智慧的心,可以创造效率,创造和谐,创造财富,让我们年轻人受益无尽。先生说“我总愿意开拓进取,不愿意墨守成规,愿意标新立异,不愿意循规蹈矩,愿意超常规,跨越式,不愿意亦步亦趋。”先生在书中也不止一次说到“要走出去”,要让老师和学生去接触业界的理念和实践,要以大学服务本土来提高学院的影响力。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开放的。他对待这个世界和生活,也报以乐观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他没有用道德的高压教诲年轻人去省钱,而是告诉年轻人要勇于去创造财富,他说,“钱是有性格的,要让钱来找你”。他不会说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听话的乖宝宝,而是告诉你男孩子不妨让他野一些,女孩子不妨让她疯一些。他不完全赞同成功来自于一味的吃苦,他认为大多数能吃苦的人最终都平庸一生,能吃苦充其量是在关键时刻咬紧牙关的一段力挺,是置身于非人境遇保持生存的几许坚韧。靠吃苦并不能保证人生走向成功,相反长期的能吃苦,你会适应它、迎合它,在吃苦中变得麻木,你的创造力会被扼杀殆尽。
先生是深刻的,却也是淡然的。我想他的深刻与灼见,某种程度上来自于他的淡然超脱吧。书中多次谈及金钱这个话题,先生表现出他的质朴率真,不回避,不遮掩。先生在书中说“一颗平常心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修养程度的体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保持一种平常之心,是难能可贵的。一个人怀有平常之心,就会对名利权之类采取超然物外之态度,一切顺其自然,泰然处之”。他希冀年轻教师“要融入世俗社会,但又要有知识分子的清高,要有功利之心,但又要摆脱名缰利锁”。先生曾引用了《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却又给人峰回路转的莞尔。一颗淡然的心,不仅是从容的高雅,也可能是不期而遇的意外收获。(文:郑亚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