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堂寺(上)

(2022-07-14 17:07:29)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这是2012年的一天,微风细雨,澄然起巡草堂寺之心,遂往之。作伴的,朋友周博学,学生郝彦丰。走西安至太平峪公路,30公里,不紧不慢的言语之间也就到了。

有一年的隆冬,我独探草堂寺。坐长途汽车到周至县,再坐农民的三轮车到草堂镇,于斯以积雪封路,三轮车不驰,我便步行。地平野旷,乡村荒径,尽是白色。我不顾一切地向前,血液里充满奋发之力。当时留下的记录,显然透露了一种清明的信息。

1992年一场大雪之后,我瞻仰了草堂寺。尽管天气晴朗,阳光明亮,但秦岭的圭峰之下却冰滑霜脆,茫茫一片。草堂寺的红墙燃烧在阴冷的田野之中,挺拔的古木伸向宁静的天空,远远地圭峰凝然而寒冷,所有的雪都落在了岗峦和峡谷,草木一律染成了白色。草堂寺的红门紧紧关着,连一个缝隙也没有。我敲门呐喊,并反复呐喊敲门,才有僧拉开了红门。一个中年和尚,身披灰袍,拿着佛书,缩着脖子,似乎不悦,但他却终于敌不过我的诚意,便放我进去。和尚随手推关了红门,那红门发出的悠悠的响声,划破了这里的静谧。一方小小的佛院,晶莹而剔透,松,柏,槐,杨,颜色黯淡,悄然立于甬道两旁的空地,根部都壅着雪。甬路狭窄,仅能移步,不过笔直而四通八达,路面的雪已经扫得干干净净,只是我不见行人。

我看到的草堂寺仍是红墙,不过隔公路而筑的,是一排经商的平房,镶嵌着白色的瓷片,既张灯笼,又扬旌旗,如在御内常有的范式。可惜它恰恰阻断了视线,不见秦岭,何有圭峰。红门面山,也还紧紧关着,然而旁开小扉,可以进庙。投身跨槛,便闻老声要求买票。循讯而盼,见有数平米的小屋,媪坐窗里,手伸窗外。一张票20元人民币,付讫便速去。

我想以过去的印象套合今之景物,然而不行,它总是出现差异。

对着红门的是天王殿,两边各有偏房。右边的格子门,格子窗,尽涂朱色,檐下铺麻石,左边的正在修葺,门窗皆木,呈为白色,檐下的台阶由混凝土所铸。此处显然是一个单元,庭院所覆都是机器切成的青石,咸备这个时代的特点:没有灵魂,呆头呆脑。

向北,过天王殿,左钟楼,右鼓楼,俱为三层,廊回角翘。在钟楼和鼓楼一带,刻石嶙嶙,其中有一尊记录清世宗雍正皇帝敕封大智园正圣僧禅师之碑,反映了草堂寺在清帝国的演化。遗憾的是,此碑在1979年搬运之际,倒地震裂,分为数块。现在所见之碑,是经修复的,残痕焉在。

向北,上七个台阶,为大雄宝殿。目击一瞬,我便感觉它是新的建筑。任何时候都会有新的建筑,不过此宝殿的十楹尽由混凝土所制,圆形,多显斑驳,有的漆皮剥落。这里供奉三佛,中是释迦牟尼佛,左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侧是十八罗汉。中堂正大,蜡烛静照,遂闻远方鸟鸣嘤嘤。蓦地有僧入中堂,其穿灰袍,穿灰鞋,悄然擦拭条案上的香灰,旋即而去。我自问他是不是那个隆冬给我开门的和尚,不等自答,我便摇头否定了,说:怎么可能呢?

向北,过大雄宝殿,又是一个单元,仍为庭院,大且朗然。这里有大悲殿,供奉观音。其东是客堂,西是服务中心,都锁着门。

向北,过大悲殿,又是一个单元,仍为庭院,顿感宽敞。其东为地藏殿,西为三圣殿,中间立了一尊佛陀诞辰图刻石。刻石下端流水如瀑,刻石背后是法堂。这里供奉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金碧辉煌,颇为森严。

向北,是一个正营造的建筑。我问席地而坐的三个工人,他们说:“这是马上竣工的藏经楼。”藏经楼背后,天空虚无,云雾朦胧。

我的感觉是草堂寺扩充了,阔气了,是这个时代的庙了。它也冲淡了当年的草堂寺:像一个四合头庭院,大雄宝殿的东西各有几间配室,外为绿树拱围之红墙。现在它真是巨变了,如果有人指出这是别的什么庙,那么我认为是的,因为它与别的什么庙在格局上确实相像。

不过我觉得草堂寺的大树仍很亲切,也多能辨识。踏进红门,便见坡上青苔成堆的国槐,椿,泡桐,柏,它们粗且高,有的根歪干斜,透露着自己艰难的成长过程。附近的一排棕榈,叶硕而殆,又积尘埃,不清不明的。在钟楼与鼓楼之间,柏老而坚,集聚成列,呈一种让人振作的气象。只可惜以青石覆地,总感到大树仿佛是从青石上冒出来的。环法堂之数柏,显然更老,都挂着牌子,以示受到保护。苍劲刚健,质如巉岩。

那么鸠摩罗什舍利塔在何处呢?一个年轻的和尚指着此庙西边的幽林说:“法师舍利塔在古木之间。”草堂寺显然经过了一番新的规划和调整,当年比较疏散,大树杂列于大雄宝殿与舍利塔之间,今之建筑尽沿红门一线幢幢而起,把西边归为沉思与遐想之境,这也好!我便遵示向舍利塔而去。

曲径砖砌,悠然伸入一派修竹。雨润青苔,必须脚作扒状,以防滑倒。环境改变人,在这里是不能趾高气扬的。此地固然竹多,密布成片,不过也有大树拔萃于修竹之上,它们是国槐,梧桐,泡桐,柿,柳,统统本土化,家常化,亲切之极,也森然蓊郁,遂使凉意染肌。俄有一个六角亭耸然拦路,审视之,目贴玻璃窗定睛辨识,到了,是鸠摩罗什舍利塔藏于斯。(文:朱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