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与“门生”
(2022-06-25 17:30: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咬文嚼字 |
“弟子”与“门生”, 在古代,都是指老师的学生,看似一样,实际不尽相同。
《后汉书·马融传》记载,东汉大儒马融在扶风授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这么多的学生,当然不可能同时听讲,马融“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古代的老师坐在设有“绛帐”的高堂上讲课,还有女子乐团演奏。这么高雅神圣的地方,当然不可能一千多人都进去听课,只有那些出类拔萃者才有资格亲耳聆听。这些能够进去、亲耳聆听的学生才叫“弟子”,也叫“入室弟子”。《论语》:“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的评价,是说子路为学确有所得,但还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是“登堂入室”一词的由来。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在马融帐下“升堂进者”只有五十余人,连郑玄这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的声誉远远超过马融的高材生,在老师门下学了三年,居然连马融的面都没有见过,更别说亲耳聆听其讲课了。
那么,这些不能“登堂入室”的学生怎么向老师学习呢?与现在的一些大学类似,能去老师家里听课的,只有那些研究生、博士生,一般的本科生就由博士生们来授课了,这在古代叫“转相传授”,而这些被“转相传授”的人就是“门生”了。
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博士时,“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晋代杨轲,“养徒数百”,“虽授业门徒,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入室弟子”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讲,“旁无杂人”。上完课出来后,要教那些无缘亲耳聆听老师教诲的学生,即“递相宣授”。
据《称谓录》记载,“门生”一词,到了汉宣帝时才正式出现,东汉时期开始大量使用。《后汉书·袁绍传》:“门生故吏遍天下。”《后汉书·袁逵传》:“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这也说明“弟子”和“门生”是有区别的。那么,汉宣帝之前没有“门生”一词,人们用什么称呼学生呢?“门人”。这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论语》一书中,“门人”一词共出现了八次,如《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还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受业子思之门人。”等等,这时还没有“门生”和“弟子”之分。
到了唐宋时期,考生考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也称门生。明代考中举人或进士,也要拜本科的主考官为座主,座主也称这些举人或进士为门生。不过,这些“门生”虽仍有投靠、援引之意,但已没有了依附关系,只不过是一种学术上的师承关系罢了。(文:刘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