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韩城党家村
(2022-06-18 21:06:57)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农耕文明时期的陕西关中人,大概少有不知道韩城县的。这是因为,当时最为重要的文化消费是看戏,而秦腔名剧《三滴血》中,剧中人周天佑那一嗓子“家住陕西韩城县,杏花村里有家园”的深情倾诉,已经传遍城乡、深入人心。
韩城县之所以能在民国初年,被陕西文化泰斗范紫东写进《三滴血》,是由于这个坐落于黄河西岸的历史文化名城,确实不同寻常。韩城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韩城是“赵氏孤儿”感人故事的发生地,有埋葬着故事里春秋时晋国赵武、程婴、公孙杵臼三位贤人的“三义墓”供后人追思瞻仰;这里还有相传大禹治水时开凿的黄河“龙门”(又称“禹门”);这里也有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群韩城文庙……拥有如此深厚文化积淀的韩城,被众心所向往,的确是实至名归,顺理成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已经升格为“市”的韩城又有一处新的名胜为世人瞩目,这就是党家村古民居群。史载,元代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党姓始祖党恕轩,由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逃荒至此,落脚开荒种田谋生。明洪武年间,贾姓始祖贾伯通,从山西洪洞县迁居韩城经商,第五代和党姓联姻,其子在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定居党家村,成为党家村的第二大姓。党姓家族原以务农为生,而贾姓却有经商的传统,乾隆年间,贾姓创立了“合兴发”商号,经营日用杂货、木材、瓷器、茶叶、药材等,在河南与湖北交界地带发了大财,成为巨商。在贾姓带动下,党姓也加入了经商行列。道光至咸丰年间(公元1796-1861年)党家村迎来了自己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以后持续百年,村子里的建房高潮一直不曾消退,遗存至今的古民居群,就是历史在那一段时间留下的深深脚印。
近十几年来,我不止一次造访韩城,但遗憾的是,却从来没有去亲近党家村。直到前不久去韩城探寻民间美食,才忙里偷闲地来到这个陕西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的古民居群,总算是一遂夙愿了!村里的院落、房舍、祠堂、巷道,乃至门楣上的“家训”、照壁上的砖雕、大门外的上马石和拴马桩,看起来都是那么眼熟——原来,它们的姿容,已经通过摄影和影视作品让我不胜惊喜过好多次了。新的发现也有:在进村后首先踏入的一个院落里,和李瑞环题写的“民居瑰宝”碑比肩而立的,是一块名曰“党家村民居调查纪念碑”的卧碑,立碑者是“中日联合党家村民居调查团”。细细读过碑文,又向熟悉党家村历史的一位同行者请教,心中的一些疑团才得以消解,二十多年前沉寂已久的党家村忽然声名鹊起的缘由,也知晓得更清楚了一些。
来到党家村,在一处院落的上厅房里,见到一个上中下三层、雕刻精美的楠木佛龛,是清代乾隆年间相传至今的文物。听人讲,“文革”期间,这个神龛差点儿被红卫兵烧掉,只是由于要充当“四旧”的黑标本游街示众,才侥幸逃脱厄运。我仰天长叹:小到这个精美的楠木佛龛,大到美轮美奂的党家村民居,其实都是劫后余生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在日本建筑学会青木正夫先生的推动下,中日双方组团对党家村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阻断了拆毁旧房的进程,这些民居瑰宝才保存下来。我在网上查到一份资料,其中言道:“使党家村饮誉中外,应归功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和日本九州大学的共同努力。1986年,他们联合组团来此进行了两次深入细致的调查。1991年,由该团日方团长青木正夫教授执笔用日文写成的《党家村》一书问世。中日两国建筑专家也编写了专著《党家村——中国北方传统的农村村落》《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标志着党家村的重新被发现。”这以后,有了“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活化石”(青木正夫语)冠冕的党家村民居,才又一次横空出世,成为举世瞩目的一处古建筑。
在党家村,我感慨良多——不仅仅是由于那些饱经沧桑的古代民居,还因为又知道了青木正夫这么一位睿智、博学,且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满怀友善之心的日本教授;而党家村里那块记录着青木正夫业绩的石碑,则是展现着一种文化良知。(文:商子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