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让为什么这么难?

(2022-05-10 15:28:41)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史海钩沉


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常常通过禅让的方式选出统治者。比如尧年纪大了,就把位置让给舜;舜年纪大了,又让给禹。到了大禹那里,他才猛然醒悟,没再禅让给外人,而是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根据庄子的记载,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事先经过了多次征询。比如尧最先找的不是舜,而是一个叫许由的人。他对许由说,你是太阳你是光,我是小小的火炬;你是老天你下雨,我是小小一片云,白白飘过干打雷。我不该接着干下去,你取代我,好吗?许由说,你是厨师你做饭,我是祭司我旁观。厨师就算不做饭,祭司也不能代你去切菜(成语“越俎代庖”即来源于此)。据说这许由很清高,认为尧让自己当统治者是侮辱自己,还特意跑到河边去洗耳朵,要把听到的话洗掉。尧又找到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推诿道,我当天子没问题,可我身体不答应。等我治好这些病,再做管理,行不行?至于什么时候能治好,这里没有时间表。言外之意,干不了。直到尧找到舜,禅让的事儿才算解决。

舜在让大禹接替自己之前也找过不少人。他先找了子州支伯(不知此人跟子州支父什么关系,看名字似乎是子州支父的儿子)。子州支伯拒绝的理由跟子州支父差不多:我有病,正在治,你的事,我没空。舜找到善卷。善卷说,我生天地间,有吃又有穿。春种秋收多美好,为何替你把心操?说完,远遁深山,再也不肯出来。舜又找到自己的朋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则跟他打哈哈,你很忙你很累,你为人民难入睡。拜拜了您哪。于是携妻带子逃入海岛,“终身不返”。

庄子记载这些故事,最初是要传达“无为”的概念。即,淡泊名利的人根本不在乎名位,他们来去自由,我行我素,决不让名利改变了自己的信仰。后人也多是这样理解的。但如果对远古的生活有所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当部族的统治者并不一定“多么有意思”。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讲了舜帝的故事。舜修补谷仓的仓顶,他的父亲、继母以及同父异母的弟弟要害死他,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事后舜毫不记仇,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老天。舜在历山耕种,老天让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这个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当时的生活条件何其艰苦,修房顶、种地这样的活儿谁都得干。再想想电影《疯狂原始人》里的主人公们,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四处寻食。作为统治者,不过就是招呼大家一起出发去围堵野兽,回来分分猎物。至于“油水”,最多也就是多分一块老虎骨头。再从禅让过程看,部族里每次换人都经过多次询问,甚至有点“瞎猫碰死耗子”的意思。反正大家都不愿意接,只能一个接一个问下去。而不愿接手者理由五花八门,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两个:一是干不了;二是不愿操那份心。干与不干,都属于趋利避害的本能,跟清高关系不大。现在看来,趋利避害不是什么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进步靠的就是这种本能而非人定胜天。至于大禹后来直接传给儿子启,或许是因为生活条件改善、“油水”大了,也有些权力了。

对了,舜还找过自己的朋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酸溜溜地回复说:你这个人好怪啊,本在历山之麓种地,却接了尧的禅让。现在又要转手给我,我才不会上当。说完跳进深渊自杀了。这就有点“过”了,干不了就不干嘛,活活吓死实在没必要。(文:王国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陕北土窑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