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土窑洞
(2022-05-09 15:34:0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陕北民居的建筑形式就是窑洞,在土崖上挖一个上圆下方的洞,即称之为窑洞。这也是平常所说的掘土而居。
掘土而居乃人类建筑文化的母型,近现代一切建筑形式都可以说是这一母体的繁衍,而论民居之源,窑洞当属领先。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上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考古发现,“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部落活跃在陕北大地时,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由于黄土本身具有胶结和直立不塌落的性质,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造就了当地百姓以窑洞为居所的这种居住形式。而且窑洞简单易建、节省材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千百年来,成了黄土地上人们居住的首选。
窑洞一般为拱顶式,因为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具有极强的稳固性。拱顶式窑洞,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通常三孔、五孔成一组,很少有四孔、六孔,意在回避 “四六不成材”的俗语。如实在不行只能修成四孔,则在中间挖一象征性小窑,装饰性的图案,形成五孔窑。
窑洞主要分为两种形式,靠崖式窑洞和砖石窑洞(独立式窑洞),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一般城市里以砖石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为主。选址主要是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在县城周围,人口集中的乡镇,一般窑洞建筑相对集中,选一块相对平坦塬顶,以院落为单元,或以成排连成线,沿地形变化,依坡随势,窑上叠窑,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向上呈现形成三四层台阶式分布。陕北县城里,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入夜,各窑灯火齐明,远望之如西式楼房,给人以雄浑的壮美感受。
在黄土高原腹地,远离城镇的深山里的大沟大壑梁峁区,靠崖式窑洞建筑组成的村落,沿地形变化,散落地布于山塬之间,我曾于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多次去过子丹、定边、延川、延长等偏僻山乡,见识过这三五户星星点点建在山峁中的窑洞村落,它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变化而让人倍感新奇,有插队的北京知青对我说:“我们喜欢土窑洞,陕北土窑洞赛过神仙洞。”确实,“延安窑洞住下了北京娃”,当年土窑洞护佑了这些从京城下来的天之骄子,至今他们回忆到陕北,首先就是他们住过的土窑洞。
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也叫地窑。有斜坡道作为出入口,讲究点的还要修窑院门。而地窑不仅陕北有,在渭北的耀州山区还保留有,甚至西安附近的关中的白菜心“泾三高”,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还有,不过现在都被废弃了,成为了一种文化的遗存。
陕北窑洞的窗户十分讲究,分为天窗、坑窗、门窗、斜窗四种。门内靠窗盘炕,好朝外通烟囱,出烟快,一般常见的窑洞里的炕,一头都连着一个灶台,平时便在这里烧火做饭。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所以冬天炕上十分暖和。窗户上边烟囱,窗户底下炕洞,有利于窑洞空气流通。另外靠窗盘炕采光好,尤其是天冷时,利于儿童在小炕桌上读书写字,妇女在热炕上剪纸做针线。
窗户是整个窑洞的门脸,也是窑洞最漂亮、最美观的部分。窗户可以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精致的图案,加上有红色的窗花贴在窗户玻璃上,非常的抢眼。如果窑洞外窑檐下挂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和金黄的包谷棒,那就更为亮丽啦。陕北窑洞村落形成的特异的“田园风光”情趣,让人感受到,这些如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似的土窑洞,在苍凉、壮阔的背景中是如何化单调呆板为神奇的。
虽然旧式的窑洞正一天天离我们而去,但作为人类掘土而居的一种生存记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遗存,陕北民居的土窑洞如一颗颗光灿灿的明珠,将永远闪亮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历史深处。(文:朱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