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礼仪之邦”之风景

(2018-08-22 19:30:55)
标签:

东洋白话

黄文炜日本印象

日本

文化

公德

日本“礼仪之邦”之风景

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有一个共通的感想:日本人礼仪周到,彬彬有礼,公共场合普遍遵守公德。

和公德,是日本人日常很重的。日中有“礼作法”一实际上其理来自古代中国,《中庸》有言“礼三百,威三千”,的是礼的总纲有三百条,目有三千条,所以有“礼之邦”之。日本人从江户时代开始学那些繁文缛节,一直延至今。


公德礼仪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并非只是表现在个人的礼数上,与家中的日常整理、个人的清洁卫生以及对他人的关怀、对自然界的热爱都是息息相关的。另外日本社会的特征是个“村落社会”,一个企业也像村落共同体一样经营。集团意识很重要,所以大家都一样重视规矩和礼仪,违反者将被视为与集团格格不入。而且礼仪与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无关,不管是哪个阶层的日本人都谦恭有礼。


Manners日语写做マナー)这个词在日本广为传播,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有章法、规矩。前些年,中国游客来日本,备受日本媒体批判,总的来说就是指责中国游客Manners不好,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丢垃圾、插队、在电车上把手机对准人胡乱拍摄等等。笔者与一些日本人交流过中国游客的“爆买”问题,有人说得比较尖锐:“虽然游客在日本花钱值得感谢,但是有些中国游客除了钱什么都没有的特征也是很明显的。只有依靠爆买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其实这是素养比较低的体现,所以在公共场合出现中国游客提着名牌皮包却做着违反公德事情的怪相。”


日本“礼仪之邦”之风景

过东京旅游的人一般都去涉谷,谷十字路口被称“全世界最大的交叉路口”,是京知名的人文景。据每分钟约3000人通8条道路交4个路口都有行人站立等待。人行道绿灯亮起,相互交穿梭的大人流匆匆移人感到一种地球自震撼乾坤的力量。有初到日本的游客,惊么多的人流从四面八方过马路,怎么不碰撞呢?其也有擦了肩的,只不大家都先微笑着了“不起”。交叉道路分分钟钟都有人在互相说“对不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微笑风景。


在日本,时常能看到排队的风景,是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重要一课。乘车、吃饭、购物、上电梯都排队。上班高峰期遇到排队之后上不了车的情况,日本人也绝不会有怨言,而是默默等待下趟车。

公共场合讲公德的例子比比皆是。咖啡店,有些人看到进门的客人多,便自地收拾子杯子,用巾把桌面轻轻拂拭后出座位悄悄离去。每个人离开座位时,都要收拾好桌子,给他人方便。

在新干线上,前面座位的人要把自己的靠背调整低一些,都要礼貌地问后面座位的人:“我可以调低靠背吗?”得到同意后才做。绝对没有人把自己的脚翘到别人的座位上。


难能可贵的是,在日本,礼仪和公德从娃娃抓起。日本的小孩子礼数周到,从小就被教育要有礼貌和教养,他有个很有意思的习惯,在大街上,看到电车、巴士开走,他们总“拜拜”。保育园的三小朋友,看到老也懂得鞠躬行礼。在中小学里,有相关的公德教养课程,学生们可以学到礼仪。


之前我到图书馆后,乘梯下楼,到达一楼,一位站在,大的男孩一按着“开”的按,一边满脸笑容地对电梯里的其他人:“大家先出去吧。我来按着。”于是大人先走出去,大家都男孩谢谢”。其实这是所有日本人的习惯梯开门时,站在开关最近的那人按住开的开关,等所有人走出去后,他才走出。


日本“礼仪之邦”之风景

送客,日本人有个习惯,送到口,等客人走进电梯,深深鞠躬,关上了,送人的人仍保持低鞠躬姿两三秒,这样做?“即使方看不,我也要表达自内心的敬意,是做给对方看的,也是自身心情的一种服从,所以用鞠躬这样的行来表达。”日本人如是说。客人来家做客,回去,主人亦是站在口,一直站在那儿直到客人都走得很看不了……


在日本人,常常会遇到你做调查的事,比如听了一次演、看了演出等,主方就助做调查,当然不是迫的,你也可以不写,写了也没有小礼物,但是大部分日本人都认认真真地写下自己的意,而是作为对于所听演和演出的一种回。不嫌麻,真心回答。


上年纪的日本人尤其注重礼仪,认识的日本老人告笔者,每当有自家送包裹的送货员,一定要进门他端上一杯茶和点心。即使是陌生人,来的都是客,必以礼相待,何况人家还给咱送西来。在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电影《东京物语》里,你可以看到传统日本人的非常地道的家庭礼仪,小孩子对父母说敬语,吃饭时父母没有动筷子,小孩也绝对不敢动。(黄文炜)

日本“礼仪之邦”之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