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何以不能说快乐

标签:
东洋白话日本中日关系端午节文化 |
记得去年端午节时,网上就流传“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的话,说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该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不能说快乐。
没想到,今年端午这个段子重新又出现了。笔者不禁感慨:国人跟风还要跟到何时?
说安康无可非议,但不能说快乐,总有点自个儿束缚自个儿手脚的感觉。“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本身可能就是子虚乌有的,去年就有很多网友搜索过,不见此人物踪影。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曾就“端午不能说快乐”一事阐述过自身的看法,本人深为同意。张教授说:端午是个重要的节日,由于有屈原故事,赛龙舟、吃粽子都说与屈原有关,被视为“诗人节”……端午虽然纪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有一歌谣说得好:“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有什么不能快乐的。乐观和开朗,也是这个节日的应有之义……
敦煌研究院曾通过官方微信披露了一批涉及古代敦煌端午节民俗壁画及古文献,包括团粽相迎、献物致礼、赐扇、送扇、配挂咒符和香包丝带、登鸣沙山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姿,且有文人雅趣伴随其中,十分优雅浪漫。 快乐之情溢于其中。
总之,古人没有让我们端午节不快乐。再说,就算“诗人节”曾给人悲壮的情结,但千年的风霜已经过去,今天我们不该给节日一些新的内涵么?快乐起来有什么不好呢?
为何一年又一年无聊的段子不断重复出现?一是,从中可见国人的从众心理,啥事都喜欢一窝蜂。有些人以为传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段子就是维护传统文化,这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初衷应该是启发思维,而不是固步自封。
二是同时从中能看出国人的一种忌讳心理,生怕自己跟众人不同,生怕犯了什么忌。这心态想来类似于从前人们小心翼翼地捧着领袖石膏像,生怕弄碎了的心理。长期以来,我们服从于一种教育,团结于一种理念之下,从众心理、忌讳心理可能根植于此。
三是不仅是端午节流传不能说快乐的段子,每逢节日,千篇一律的耍贫嘴的段子亦是反反复复在微信等社交网站上出现,炒冷饭的心灵鸡汤在众多群里倒来倒去,可见网络娱乐文化多么匮乏。归根到底就是心灵枯燥了。人们看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可惜的是很多人把光阴撒在无关痛痒不知所云的“励志篇”和“呵呵”上。网络越来越发达,人的语言却是越来越贫乏,越来越缺乏个性。
日语中有一个词叫做“十人十色”,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色彩和个性。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凸显自己的个性。快乐不快乐,全在于自己,何必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呢。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节日里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特别的祝福吧。(黄文炜)
黄文炜的电子书《东洋白话》,欢迎阅读……
http://yuedu.163.com/source/a685179de3484917b2653b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