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感怀——兼中日对比

标签:
东洋白话日本时评中日文化 |
之前写过一篇《福州东京
中日两城之对比》,遭一些网友吐槽:一个中国的中等规模城市与一个国际大都市,这有可比性吗?还有人甚至说我把福州与东京比较等于是“高级黑福州”,这明显是想多了。从今以后我还是要我行我素地进行带有感情色彩的比较,一个是故乡,另一个是居住地,这是我心中的中日比较,很直观,我想一直会有新鲜感受的。
在公共空间目中无人发挥个性的自由
虽然不时会从网上听到国内亲友所传递出的故乡的信息,我觉得还是眼见为实。五一黄金周假期回了一次故乡。
从市区到机场的交通便捷程度,很能看出一座城市的公共交通的效率。这次从东京市区的家到成田机场以及从福州机场到市区的酒店,这次我都选择了乘坐巴士。众所周知,东京的交通很方便,若乘坐快速列车只需半个小时就可到机场。坐巴士也便利,清洁舒适安静,很准点,直接把你送到候机大厅门前。至于回福州时,以前大多让亲友来机场接的,这次我想就不麻烦他人了,体验一番巴士,看到通往市区的巴士增加了多条路线,直通好几个酒店。巴士的清洁程度虽然还是比不上日本的,似乎比几年前进步了许多,但巴士上的一个小时旅途,很让人受不了的是,一路上,总有人此起彼伏地不停地打电话,一路煲电话粥,而且是很大声地讲故事,为什么这么多人如此大方地向公众释放自己的隐私?还有人放大音量在电脑上看电影……
中国人的最显而易见的自由就是在公共空间目中无人地发挥个性的自由。后来返回东京那天去机场,我选择了滴滴打车,自然这对我而言无疑又是一次新体验。滴滴打车的车比起普通出租车漂亮干净多了。
每次回乡都住酒店。住过旧酒店,也住过新酒店。归根结底还是新的好。有次住过一家五星级的老酒店,发现服务品质根本无法与“五星”相匹配,毛巾等用品磨损严重,清洁程度、服务态度也实在不敢恭维。酒店老了(其实也不算太老,也就是20多年吧)似乎就在拖延时日,设施设备不再更新,等着重建了。有一家老五星酒店已经被拆了。日本的酒店可不这样,无论年岁多老,品质是不能改变的,给旅客提供的服务是不能打折的。每个酒店有自己的特色服务项目和个性。如日本的帝国酒店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坚持不懈为客人提供温馨的个性化服务,至今仍是日式服务的典范。
后来回国还是尽量选择新建的酒店住宿,设备新一些,多一些朝气。特别是郊外的新建酒店,视野开阔,放眼可见青山绿水,实在怡情。
但是新酒店很快也会变成旧酒店,是设备到管理,都缺乏“百年老店”的意识。人们总是喜新厌旧,城市建设的速度很快,但更新换代得太快,有些建筑拆了建,建了拆,规划有些杂乱无章,难以留下经典和传统,使得城市缺少个性和风格。
吃喝玩乐花样多
回到国内,我发现自己与国内亲友的信息交换处于极不对称状态,说起日本的日子,我总是那句话:“还是老样子,平淡无奇。”而国内亲友给我的信息是爆炸式的,谈的最兴奋的是贷款买房、装修、买车、赚钱等话题……人们常常处于精神上的亢奋状态,总是忙于奔向远方。
当然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吃的信息。最难忘的是一次是跟老友到乡下的河边一农家饭店吃饭,食材来自没有污染的清新河畔,野生鳗鱼等十分美味。资深吃货不再去灯红酒绿的地方,而是到大自然深处觅食。关于吃的花样,日本是永远赶不上中国了。
出国十多年,第一次在国内看了一场电影,电影院真是今非昔比了。这次所体验的福州万达影城的设备设施特别是座椅的舒适程度完全不亚于东京的新宿、池袋的电影院,当然票价也差不离。在中日两国看电影的唯一不同感受是,在国内电影院,影片临近尾声,人们就纷纷离座退席,而在日本,观众看电影非得等到音乐停止了,屏幕暗淡了,才一起起立。
关于日常生活,亲友们总是说物价上升得很快。说起来,东京的超市,这十多年物价没有什么变化,而福州的超市,据说物价年年攀升。
去派出所办事,发现办事的女民警们很威风,总是板起脸人训人,市民唯有唯唯诺诺的份。而日本的役所的工作人员,完全是公仆的姿态,点头哈腰地为市民服务。
很多在日华人依旧孜孜不倦地做着日本产品代购的生意,到日本旅游的人还是大把大把花钱购物。说心里话,我觉得国内的产品也十分丰富,很多东西其实用不着特意买日本产的。中国真正缺的是什么?我有一个梦想,如果能够把日本的蓝天白云、阳光空气代购到中国那该有多好。(黄文炜)
http://yuedu.163.com/source/a685179de3484917b2653b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