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谈话的“巧妙”之处

标签:
日本时评文化 |
今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了战后70周年纪念谈话,表明绝不会再走侵略道路,对70年前的战争表示悔悟,对于70年前的日本的殖民地政策侵略战争表示反省、道歉。对于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行为表示感谢,表示要坚持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国际纷争问题的解决决不使用武力,要和平解决。日本雅虎的舆论调查表明,60%的人认为安倍谈话是有意义的。
总的来说,安倍谈话比外界预想的结果要好些。最近,日本民众反安保法案情绪激烈,安倍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意,顾及国际反应。
安倍谈话有一些“巧妙高明”之处,显得话中有话。总的印象是,谈话辞藻华丽,不乏矫情。
虽然有反省侵略战争的内容,但是安倍谈话与之前的村山谈话有明显的感情程度上的区别,虽然用到“侵略”一词,但是并没有直接说到日本之前发起的是侵略战争,而是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武力威胁行为,事变、侵略、战争绝不能作为解决国际纷争的手段”。安倍在记者会见中还十分巧妙地说:“具体来说,什么样的行为是侵略战争,这交给历史学家去讨论。”
在谈话中安倍说到:“与那场战争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我们的子孙们以及之后的孩子们,不再让他们背负谢罪的宿命。”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将来日本不再做对不起其他国家的事,就不用再谢罪道歉了;二是道歉就到我为止了吧,下一代就不需要为过去的战争再道歉了。
91岁的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对于安倍谈话很不满,他说:“(谈话)就是堆砌华美的词句,不知道到底对着什么道歉。道歉的对象,为什么道歉,显得不明确。具体来说日本所做的事,比如殖民地侵略,这样的行为如果加以说明那么就明确了……”
安倍谈话中最“巧妙高明”之处莫过于谈到了“宽容”。他在谈话中列举了几个体现了宽容的事实:“战后,超过六百万人的归国者,从亚洲太平洋各地平安返回,成为日本重建的原动力。三千名留在中国的日本孩子们,能够平安成长,并能再次能踏上祖国的土地。美国、英国、荷兰、澳洲等国的原俘虏们,多年访问日本,为了敌我双方的战死者祭奠。尝遍战争苦痛的中国人以及受到日军的难忍折磨的元俘虏们,在付出那么多的宽容之前,该承受怎样的心的纠纷,付出怎样的努力呵。”
“宽容”的理念确实最能抓住人心,这貌似是普世价值观,显得日本很宽容。我们要说的是,希望安倍面对今天发展中的中国宽容一些,心态平和一些,不要动不动说要对中国形成包围圈。
这次谈话最大的败笔,莫过于把台湾列在韩国、中国之前排为国家了,起草安倍谈话的人,似乎没有读过1972年的中日共同声明,不了解中日关系史。而且这是通过阁僚会议决定的事,可见安倍内阁的历史认识还是让人担忧。(黄文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