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纪念战争富有悲情也富有诗意

标签:
杂谈 |

8月6日是广岛原子弹爆炸70周年,早上7点多就在LINE上收到日本首相官邸发来的信息,说是请大家和原子弹爆炸中的幸存者、遗族们一起,为实现世界和平、为杜绝核武器而祈愿,在8点15分默哀1分钟,纪念在原子弹爆炸中的牺牲者。8时14分时又发来一个提醒信息,说过一分钟请默哀。
当天笔者在SNS网站看到,许多日本人说,自己在8点15分默哀了。有一位社长8时15分前就来到会社,因为还不到上班时间,从业员还都没到,他就一个人在办公室里默哀。等到从业员都到了,又组织大家一起默哀。日本人对于这种仪式还是很重视的。
清晨,在广岛,有5万5千人参加了和平纪念仪式——广岛原子弹爆炸的第70回祭奠。原子弹爆炸夺去了广岛市14万人的生命,今天受害者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80岁了。
仪式上,人们点燃和平火炬,放飞和平鸽,敲响和平之钟。广岛市长发表演讲,呼吁废绝核武器,吁请各国为政者以人类之爱和宽容为原点,追求国民幸福。今天,广岛整个城市充满着和平祈祷之声,小学生们折叠着千纸鹤,晚上,广岛市民把8千个写上和平心愿的灯笼漂流到河里……
日本纪念战争的模式是营造感动和庄严,有一种悲情,也有一种诗意,渗透了日本人特有的美学。当然这样的纪念方式也人为地突出了日本的“被害”情绪,日本是善于为自己感动的民族。
还有另一种令人深思的反思战争的视角。6日《朝日新闻》的人物专栏讲述了当年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的一位机组成员的孙子的故事,他名为Ari Beser,今年夏天开始在日本滞留9个月,拍摄采访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受害者以及3-11大地震时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而带来的核辐射受害者。
对日本人来说,这位Ari Beser应是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仇人”的后代。但是在8月6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媒体用一种淡淡的笔调突出介绍这样一位特殊的人物,Ari Beser说:“祖父从没有为投下原子弹后悔,但是他又认为核兵器不该再使用第二次。”他的外祖父有一位住在美国的原子弹受害者的日本朋友。他决定要为前辈们写记录原子弹受害者的今天的书,于是他来到了广岛和长崎,倾听受害者的声音,“一起为实现没有核的世界而努力”,这话让他深受触动。在日本,他也遇到了来自福岛的女学生,对方告诉他有家难回……这一切让他把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和今天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结合起来思考,这是颇有深意的。
媒体所提示的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的纪念战争的方式理应会让人心灵深邃,启发人思考:今天,人类应该怎样千方百计减少人为灾难,避免民族间的对立和纷争。纪念战争,不是为了留下恨与怨,而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前行的力量和自信。(黄文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