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乘飞机从中国到日本,临近成田机场时,一瞬间总是为舷窗下美丽的日本海岸线所感动,日本列岛四周绕海,碧蓝清澈,海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3月11日,往日美丽的海对日本人来说变得无比狰狞。听地震灾区幸存者说,那天,感觉大海是地狱,十多米高黑色的惊涛骇浪向村落扑来,宛如噩梦。海啸发生后,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家在重灾区陆前高田的女性以颤抖的声音抽泣着说:大家说再也不住海边了,我们不要大海了……”灾难带给人的心灵创伤一时难以愈合,大海给人的心理恐慌还未平定。但是不要忘记,日本是个岛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海都将和日本人相伴,日本人是无法恨海的……东京海洋大学客座教授、鱼类学者、艺人SAKANA君,因发现珍稀鱼类而受到天皇的赞扬。SAKANA君在地震后曾经访问灾区岩石县久慈市的小学,他告诉小孩子们:虽然发生了地震和海啸,大海一时让我们觉得很可怕,但是请大家不要恨大海,大海里孕育着许多十分有魅力的生物,大海自有慈祥的一面。
日本的大自然既有“慈母”的一面,又有“严父”的一面,这是20世纪初日本著名物理学者、随笔家寺田寅彦的大自然观。他在《日本人的自然观》一文中说到,日本的大地是养育我们的充满慈爱的母亲土地,同时又履行着严父的职责,惩罚、鞭打懒惰、散漫的我们,并由此孕育了最出色的文化。
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慈母”与“严父”,可以这么说,日本四季分明、景色迤逦,尤其是日本人深深受惠于丰富的温泉资源,这些是大自然的恩赐,同时,东瀛列岛又频发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这就是日本人的生存环境。海天景色虽迷人,但是不能遗忘的事实是,每年的夏休期间,日本海岸总有多起海难事故发生。
本人来日本十多年,面对如此巨大地震灾难亦是头遭。日本是地震大国,但日常只是有时感觉到轻微的地震,几乎已经不把地震当一回事了。但是大灾难偏偏就是在你把灾难置于脑后时到来。也许日本人已经习惯于依赖、陶醉于“慈母”的恩赐,而忽略了“严父”的尊严。
大海的两面性在这次东日本大地震海啸中更是显露无遗。遭受重创的宫古、釜石、气仙沼原先都是知名良港,震中的三陆海域是寒流和暖流的交汇处,鱼类丰富,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高产渔场。当地人常年受惠于渔业,技艺高超的渔师辈出,创造了独自的“捕鱼文化”,他们摸索出了每一种鱼的捕获技巧,每种鱼都有各自的烹调方法,每种鱼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化应不会随着地震和海啸而消失。灾难中,三陆海域的损失是巨大的,人员的伤亡集中在此地域,据日本媒体报道,岩手、宫城、福岛三县1万9千艘渔船损坏,319个渔港遭破坏。
与9·11改变美国人的精神世界一样,3·11也将改变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让他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是有界限的,在科技大国日本的发达大都市东京,在地震后竟然遭遇停电,这是先前想都不曾想过的问题,科学在进步,但人类的生存环境很可能一夜之间退步。面对大自然,东西方的存在观点差异,西方多主张人驾驭、战胜大自然,日本式的东方思维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江户时代的武士、政治家、思想家山冈铁舟的主张得到日本人的认同: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观察大自然从中得以学习,即时地、自然地进行思考。那么,现在更是日本人谦虚地向大自然学习的时候了。
2002年,建筑学家西和夫在《海·建筑·日本人》一书中,谈到日本的建筑物和海的唯美关系,一些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如出云大社的空中神殿、三内丸山遗迹的六根柱子建筑物、伏木旧秋元家的望楼建筑、平户的荷兰商行等,都建在能够看得见海,同时能够“被海看到”的位置。让建筑物、人能够和海亲近,融化在海中,这的确是理想化的境界。日本海边的温泉旅馆,多是面向大海,让人可以享受海天一色的景色。只是现在这一想法恐怕要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了,因为不少侧身向着大海、与海岸线垂直而建的建筑物在这次海啸中幸存下来。在本性威严的大海面前,建筑物的浪漫显得奢侈了。
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称海啸是“天罚”,其实此言有一定的道理。在经济高速成长年代,在日本濑户内海,曾出现过红潮现象,那是工业污染的后果,那样的教训不该被遗忘。这次灾难中,人祸的因素是突出的,日本的核电站多建在海边,因为运转时需要大量的海水来冷却设备。为了简便地利用大海,核电站一个又一个“轻率”地出现大海边上。在设计理论上,福岛核电站只能承受5.7米高的海啸,而这次却遭遇15米高海啸的袭击。伤痕累累、后患无穷的福岛核电站正在日本引发一场有关要不要核电的大讨论。
常年人们向大海索取太多了,今后应更深地思考怎样与海相处。灾难将促使日本人重新考量能源问题,如果日本能够利用这一转折点率先构筑超自然能源和超节省能源社会,那么,日本,还有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