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80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1/7/20/17/1257dddbeb3g214.jpg"
前一段回到国内,逛书店时有个不大不小的发现:书怎么都是大块头的?总体印象是:书看上去厚重,装帧比较华丽,封面很抢眼,纸摸上去颇有厚度,书中有很多照片。精装本多,好像是为千秋万代传下来做准备的,印数不多,价格不菲……
日本也有大书,但大多数书的规格还是小的。笔者在日本经常阅读的就是一种叫做文库本的书,A6规格,巴掌大小,很是小巧玲珑,可能叫“巴掌书”更形象些。书体积小,携带方便,便于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阅读——日本人在电车中一只手抓吊环另一只手捧书阅读是很普遍的,中午在餐厅里边吃饭边看书的风景也是常见的,甚至有的人在走路时还捧着书读。爱书者随身要带本书,放在包里,自然分量不宜过重。
文库本的纸比较薄,甚至有点发黄。页数在100到300之间较多。封面设计虽各有特色,但是装帧很朴素。价格一般在400到700日元之间,比起一顿午餐还稍为便宜。
如果每天上下班乘电车中和晚上睡觉前分别阅读一个多小时,不到一个星期即可看完一本书。爱书者还给文库本套上各种“衣裳”——厚帆布做成的书套,这样书就不容易磨损了。这种“衣裳”很耐用,看完了一本,再套到另一本身上,可用好多年。有意思的是,有些高级书套是真皮制作的,价格自然比书贵了好多倍。市面上还有专门的文库本书架,一个月买一两本文库本,一年就有十几二十本了,看过后摆放在书架上,整齐划一又琳琅满目,随时可以重温。
文库本在日本颇有历史渊源。1927年创刊的岩波文库当时为了普及古典书籍,别出心裁地用文库本的形式出书,叫做“古典名著小型廉价普及版”。一时洛阳纸贵。岩波文库发行文库本获得成功后,其他出版社纷纷效仿,争相把世界名著用低价的文库本的形式向大众推广,迎合了爱买便宜书又渴求知识的读者的需求。
现在的文库本在日本已成为大众化书籍的代名词,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出文库本。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文库本在日本的发行曾形成多个高潮。80年代后,文库本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除了小说等文学作品外,还有实用性的科普知识,也有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内容,多是普及类型的。有的出版社推出文库本系列丛书,丛书中每本书既是独立成书的,也有一定的关联性。90年代以后还出现漫画文库本,甚至有辞典文库本。过去曾有出版社尝试出过豪华版文库本,如千页以上的厚厚的文库本,但是实践证明还是薄的书畅销,就算是长篇小说也是分成上下册出版销路比较好。
文库本的销售渠道很广,不仅书店里有,在超市和车站的小卖店也有出售。最近在东京的繁华地带青山出现一家把咖啡和文库本作为套餐出售的咖啡屋,书的价格和一小块蛋糕的价格差不多,那就点一本书和一杯咖啡吧。在那儿坐上一两个小时,边读书边品尝咖啡,还是很惬意的。文库本让咖啡屋多了人文色彩。
从10月1日开始的两个月中,位于福冈县北九州市的航空公司Star
Flyer在国内线路的航班上免费赠送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的文库本。由于今年是出生于北九州市的松本清张诞辰100周年,航空公司此举意在利用名人效应带动旅游,文库本成了连接商业和文化的纽带。
10月,在外国游客众多的东京秋叶原有个热闹的图书节,是经济产业省和秋叶原当地旅游部门合办的,其中抽奖活动的奖品正是漫画文库本。主办方希望外国人带回秋叶原赠送的礼物——漫画文库本,把日本文化带回家。
价廉物美的文库本见缝插针地出现在忙碌日子的间隙,和生活融为一体。据说中国的出版商也曾尝试过出版便携的小书,但销路不佳,可能中国读者的读书方式还是很传统的吧,或者说在公共空间受到的干扰太大。而日本人习惯站着阅读,在拥挤的空间里专注于个人世界,这的确是一种超凡的能力,他们为阅读而阅读,出于对书的单纯热爱。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读书习惯不同而导致中日书的规格大小不同。不过,中国比日本大的东西又何止是书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