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伊健:我没有绯闻

(2008-11-04 10:48:00)
标签:

杂谈

我们亲密无间
——访香港电影《亲密》主创人员岸西、林嘉欣、郑伊健

  在上月底结束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香港影片《亲密》引人注目,影片有几个亮点:首先这是香港金牌编剧岸西首次执导的电影;二是《亲密》除了由郑伊健、林嘉欣和许志安三位香港本土明星领衔,投资方还找来《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的摄影李屏宾,《甜蜜蜜》、《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片的著名服装设计奚仲文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人物加盟,主创阵容强大;三是影片只花了16天便摄制完成,投资少,但质量高。
《亲密》讲述了一段办公室的故事——阿佩(林嘉欣饰)和汤少(郑伊健饰)之间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暧昧感情,两人同在一家公司工作,但阿佩面对这位对自己呵护有加的有妇之夫,虽然内心充满涟漪却从未越雷池一步,最终,“亲密关系”还没开始,就已经淡淡地结束。影片一共分为8个段落,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一年之中的关系变化,平淡如水,却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细节。
10月24日晚,该片导演兼编剧岸西与主演林嘉欣、郑伊健在六本木新城最高处一间可以纵览东京美丽夜景的大玻璃房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参加了东京电影节之后,三人立马回香港,26日,他们又出席了香港亚洲电影节2008开幕式。

岸西:爱情只是一种包装
  岸西这个名字可能大家有些陌生,但要是说起《甜蜜蜜》、《男人四十》等经典影片,不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岸西就是这两部影片的编剧,她还写过很多爱情剧。岸西说:“《亲密》这部戏写了一年时间,本来没想过自己当导演,写完之后,剧本被别的导演搁下了,我不甘心剧本被搁置,看来这也是一种缘份,以前自己写的剧本没拍成电影我就不去理它了,但是这个《亲密》我决心要管它到底。”
  看来岸西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来执导《亲密》的,她承认拍这个戏需要勇气,首先是技术上有难度,很多场景在汽车上,而且这不是商业电影,市场效果如何也没有把握。她谦虚地说:“香港导演在独立执导影片之前一般都做过副导演,我没有做过副导演,可以说是没有经验的人。”
但是岸西对《亲密》、对爱情却有自己的独特诠释,影片没有表现浓情蜜意,只是体现出一种淡淡的风味。“在人们的印象里,电影里的爱情好像就是一个男孩追女孩,男孩设法让女孩高兴,最后得到她的欢心,其实一般人的爱情不是那么回事。我希望给观众这样一种感觉:偶然路过,看见车内的两个人,他们看起来很忧愁,每次看见他们做不同的事,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全部的故事,只能去猜他们是什么关系,但永远不可能得到证实。”
  采访中岸西多次说自己很幸运,她说对影片中几位演员的表演很满意,如果要给他们打分的话,都在80分以上。她坦诚地说:“我很穷,资金不够,不能给演员很高的片酬,还有奚仲文一向做大制作的,他等于是没拿钱纯粹帮忙了。伊健和嘉欣曾经合作多次,互相很熟悉。郑伊健从来没有演过这样的办公室的戏,我启用他,也是希望让观众看他全新的形象。”
  那么,《亲密》算是一部爱情影片吗?岸西摇头:“《亲密》其实说的不是爱情,我要表现的是人的脑袋里的思想迷宫,我想跟观众分享自己的人生心得。爱情只是一种包装,因为影片一定要有爱情才能吸引观众进场。”
  岸西很低调,写出了《甜蜜蜜》这样的经典作品,很多人还不知道岸西是女性,她说,有人见了她吃了一惊,说是一直以为岸西是个男人呢。同时她也希望人们忘记《甜蜜蜜》,这早已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她已经完成了新的剧本,明年将二度执导影片。她说不是所有的影片自己都能拍:“我已经老了,比如动作片就拍不来。”
  记者问岸西是否每天都要写剧本?她笑道:“我很懒的,没有压力的话,不写的,很少外出,每天看DVD,非到最后关头不动笔。我在等待灵感,今天如果别人告诉我一个东京爱情故事,我一下子是写不出来的,写剧本平常要有积累,看书、搜集资料也是创作的过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那么以后你希望人家叫你岸西编剧还是岸西导演呢?”岸西爽快地说:“还是叫岸西就好了,有一天,我可能导演、编剧都不做了,写小说了……”看来岸西今后的人生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可能”。


郑伊健:我没有绯闻
林嘉欣:感觉他像家人
  采访郑伊健和林嘉欣,觉得他们配合默契,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帮衬,相映成辉。
  《亲密》给了他们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感觉。因为大部分镜头是在车上拍的,林嘉欣说:“时刻感觉空间的拥挤,摄像机就架在演员身边,而且经常拍通宵。香港的半夜也很热闹,拍戏时有很多计程车在身边呼啸而过,逼得很近。拍了十六天,第一天到最后一天都是在车上,而且每天走同样的路。”
  这部电影对郑伊健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从头到尾没有什么表情,没有夸张的动作,表现一种淡淡的情怀。郑伊健认为:“拍这样一部电影,导演是蛮有勇气的,对我们来说也是挑战,短时间内要完成许多镜头,我们的动作、表情要有连贯性,这个有难度。这是导演给我一个机会,以前我大部分拍的是动作片。这部电影给我一种奇妙的内心感觉。”
  林嘉欣则有些俏皮地说:“我觉得通过这部电影,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郑伊健。能够演跟过去不一样的角色,对演员来说是件很开心的事情,透过这部电影,我们得到一些很宝贵的经验。”
  《亲密》是郑伊健和林嘉欣继《双雄》、《恋之风景》、《后备甜心》之后合作的第四部电影,可以说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了,他们对角色的理解也十分深入。
  郑伊健说:“从外表看两个主人公好像从来没有开始,其实从内心来说已经开始了,作为一个男人,只能永远把感觉留在心里,觉得要安顿好她,希望她好,希望今后从远处看她,我想这是一个男人的心情。”
  林嘉欣则认为影片把男女之间的故事处理得“很唯美”,“导演的用心在于不想把人与人的关系说得太直白,导演勇敢的地方就是我不给你答案,让你自己去想像,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记者问起:“通过演办公室的故事,你们是否对普通上班族的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呢?”换言之,在普通人眼里,明星离上班族已经很远了。
郑伊健的回答比较有感情色彩:“我们拍戏,每天都碰到一些人和事,比如演情侣,其实爱情不仅在戏中有,爱情在每个地方都会发生。对异性的感情,每个人都有幻想的空间,我们就是在演绎生活。”
  林嘉欣的说法比较实在:“我们是演员,我们的工作时间也是很固定的,也是上班。电影圈很大,我们有很多同事,在外面的人看起来,明星好像离现实生活很遥远,其实我们也是重复一种劳动,只是我们的工作环境在变换。”
  当记者提出要问郑伊健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时,他马上笑容满面地反问:“是不是说感情呵?我没有绯闻哦……”
  “是这样的,比如你逛街时,狗仔队跟你,拍照,或者媒体报道你女朋友的消息,你介意吗?”郑伊健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当演员的,媒体总要跟踪。我也不会生气的,开始看一点新闻,后来就不看了,从2000年开始吧,我对媒体的看法也有所改变。其实这是很复杂的问题,为什么周刊卖得好,可能因为有八卦新闻。狗仔,这不仅是香港媒体的问题,其他地方的媒体如泰国、英国等地也存在的。”
“大家还是很关心你的感情问题,比如什么时候结婚……”“是啊,有太多的关心,结婚的事还是不方便说出来吧,当演员,不能谈太多,不谈的时候新闻已经很多了,如果谈的话就更多了。”郑伊健变得很认真。
  林嘉欣则认为:“反正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去在意什么八卦消息,整个大环境就是这样。但是狗仔有时候如果伤害到人就不好了。记者还是记者,这是个很有正义感的职业,而狗仔不是记者。”
  两人共同的见解就是:狗仔是狗仔,记者是记者,是不一样的。
  林嘉欣近年和大陆男演员合作的机会比较多,有传说林嘉欣择偶的标准是“黄晓明的帅气,邓超好听的声音,范伟的有意思的个性”,记者向她证实此说法,林嘉欣大方地承认了:“我还不止说这三位呢,最好把好多人的优点都结合起来。” 她向记者坦言,还未找到“另一半”。
两人通过合作《亲密》,似乎变得更加亲密无间了,林嘉欣半开玩笑地说:“记得第一次见面,我并不喜欢他。”郑伊健在一旁打趣:“是呵,我也一样……”林嘉欣还用十分生动的言语道出了对搭档郑伊健的感觉:“认识越来越久,发现他个性很好,像家人的感觉,有时候想掐死他,有时候又想好好抱抱他,又想骂他又想爱他。”郑伊健看起来确实很有亲和力,别人说话时,他总微微侧过身子,认真地倾听。

浓浓的日本情结
  郑伊健、林嘉欣都有着浓浓的日本情节,两人都会说些日语。他们不是第一次参加东京电影节了,但是作品入围是第一次。
林嘉欣说:“对东京很熟悉了,度假时想去的地方,不是泰国就是日本,对日本感觉很亲切,从日本的艺术到建筑、饮食,都非常好,特别欣赏日本人的认真。”
  郑伊健说:“喜欢日本的很多方面,日本人要求很高,我们对很多事情可能会随时改变主意,但是日本人决定的事情很难改变,一定要按照既定方针办,我很欣赏这点,要求高才能做得到完美。”
  对于影片是否得奖,他们说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能够参展就很好了,心情轻松。郑伊健认为:“电影入围就是很大的宣传,拍电影首先是想赚钱,但我们此时的心情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影片。这次在东京,影片有了很好的宣传。”说实在的,《亲密》剧组主创三人在东京所到之处,郑伊健的粉丝最多,他主演的《东京攻略》、《风云》和《古惑仔》等系列电影在日本都很受欢迎,而且郑伊健在日本的个唱也非常火爆。在10月23日举行的《亲密》记者招待会上,几位日本女粉丝冲过防线热情地向郑伊健送花送礼物。
  郑伊健在东京还有这么个小插曲,他与经理人林珊珊巧遇香港著名制片人施南生。施南生赞伊健演技有进步,更即时要求在场的几名日本电影公司老板猜伊健的实际年龄,每差一岁就赔一万日元。有人估27岁,亦有人估32岁,令今年已41岁的郑伊健大笑,最后他象征性地收了一万日元赔款用来请客,被估轻14岁已是最佳礼物。
  采访结束之际,记者告诉郑伊健,在日本《东方时报》里也有好几位他的粉丝时,他显得很高兴,一下子签名数个让记者转交办公室的同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