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日本式思维:活在现在
(2008-01-31 14:24:00)
近读去年出版的日本评论家加藤周一的著作——《日本文化的时间和空间》,感觉内容较深奥,作者举出历史、文学、绘画、音乐、宗教、建筑等多领域的丰富例子来解构时间和空间的文化特质,细细品味之后,还是能领悟到一些日本文化的独到之处。
加藤周一,出生于1919年9月19日,作家、评论家,血液学医学博士,日本“九条会”的发起人之一(日本宪法的第九条写着永远放弃战争,热爱和平、反战的人士拥护“九条”)。加藤在《朝日新闻》开有每月一次的专栏“夕阳妄语”,他还不时到各地演讲。将近90岁的老人了,照样著书立说,着实不简单。网络上写的加藤的简历中唯一让人看不懂的是:结婚三次,离婚却只有一次。呵,这个无关大碍,不说也罢。
窃以为,这本书如果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应当有助于中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现在中国书店里最热门的介绍日本的书籍还是老掉牙的《菊花与剑》?
加藤周一,这位日本文化大师又是如何剥了日本文化的皮给大家看呢?请允许本人用自己的方式做个通俗的解读:日本文化的本质从时间上来说是“活在现在”,从空间上来说是——“活在这里”。
无始无终的时间一般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直线式的,按照一定的方向延伸,从无限的过去向无限的未来延伸,另一种就像是在圆周上循环往复,有特定的周期。而日本文化中的时间有三种:一是直线的时间,这是历史的时间;二是圆周上的时间,这是日常的时间,人生普遍的时间;第三种时间概念就是日本特有的,即强调“活在现在”——此时此刻的时间,把“现在”放大了。
日本谚语中有“把过去付诸流水”的说法,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没有必要为过去的行为负责,与其把纷争放到法庭上解决,与其把仇恨记在心里,倒不如付之流水吧。还有一句话叫做“明天将吹明天的风”,意即未来的状况是不可预计的,与其担心明天会怎样,倒不如把握今天的情况,或者说随着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日本企业注重员工的一种即时对应的能力,恐怕也是缘于这个道理。日本人的应变能力最好地体现在发生地震时,大伙儿能够冷静、迅速地听从安排,协力抗震,即使
“现在”这一刻是危险的,也绝不失态。关于空间意识的典型谚语是:福在家门里,鬼在家门外。这很容易被理解为日本人的排外意识,其实,这是集团归属意识、“活在这里”意识的典型写照,对日本人来说,首先要做好“这里”的事,如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公司,其他的都属于“外头”的事,就不必管了。
“活在现在”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日本人的行动样式,甚至国家的命运。1945年日本败战后,为了解决自身“现在”的生存问题,连外交权都放弃了,从1952年到1989年,日本实行的是彻底的追随美国的政策,外交上很窝囊,自己的小日子却红红火火,实现了经济奇迹。日本式思维就是随着情势的变化自己尽快变化,适应环境,迅速忘记过去,过好眼前的日子。日本就是这样实惠的民族。前一段笔者去看一位熟悉的日本版画家的画展,那位艺术家在画展那样很艺术的场合居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国家大事:“现在中国强大了,以后日本要离美国远点,投奔中国好了。”看他说得挺认真的。“活在现在”的日本人,总是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判断。
过去是流水,未来的风又不知刮向何处,只有“现在”是实在的、可把握的。对于生命个体来说,“活在现在”的意识颇有积极意义,比如,忘记过去的失败,及时从头再来;珍惜眼前所有,不做无谓空想;不计较所爱的人的过去;与人交往,绝不心不在焉,也不心乱如麻,面对你,这一刻,我就全心全意对付你……
自然,在经济不景气时代,日本人的“活在现在”精神也变得有些扭曲了,为了今天的利益,建筑商造房子少用了些钢筋,食品商在百姓的口中之物里掺了杂质……直到问题被揭发出来了,才低下脑袋“诚心诚意地谢罪道歉”。也只有道歉,才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才有机会重振旗鼓,这不,前些日,一家曾造假的企业又隆重开张了。看来“活在现在”这一意识也有伸缩性,“现在”不仅是“此时此刻”,也包括不久的过去和不久的将来。
也正是因为过于强调“活在现在”,日本人健忘,对自己过去的侵略行为很漠然。你要跟他讲历史问题,他就说地球温暖化已经很严重了。
倒是希望中国出版界能够拿来一些“活在现在”精神,多多推出深层解读日本的书籍,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当今真实的日本和日本人的所思所想。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