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日友好了,百姓感情怎么融合?

(2008-01-02 15:14:00)
标签:

杂谈

    眼下中日关系中充满了美好词汇,破冰、融冰,进而迎春……随着2008年的到来,中日关系中莺歌燕舞的春天指日可待了。

    中日的经济关系可以用密不可分来形容,在中日政治关系极度冷淡的时期,经济方面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热度,维持着一定的交往,正是中日的互相需要才使得双方高层做出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决定。靖国神社问题不再是中日关系中的中心问题,通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去年年末的访华,两国在本来最棘手的东海油气田问题上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

    但是,最难的问题在于,中日友好了,百姓感情怎么融合?就像两个吵过无数次架的小孩,大人命令他们和好,只好怯生生地面对面站着,难以一下子握手言和。这些年来,中日民间友好成了很难的事,日本民众虽然还是不间断地去中国旅游,但对中国抱有成见的人还是不少,这个很大程度上缘于日本媒体以往长期歪曲的中国报道。记得2005年的春天,日本的电视台连篇累牍报道中国网民反对日本加入常任理事会的情况,还反复播放使领馆被破坏的“刺激”画面。那些被媒体夸大的“事件”在日本民众心中投下阴影,留下难以消除的影响。另一方面,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爱国教育中掺合了太多的日本因素、历史因素,历史成了压在心灵上的重负,日积月累,总有一种悲情让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套用一句诗来说就是:“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的名字叫‘愤怒青年’。”多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为了“日本”这一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在声讨日本之声中、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找到了信仰,找到了尊严。但是长此以往,过多的“恨”和“狂热”让有关日本的言论变得单一和盲目。

    前些日子,本人的博客上发了一篇以南京大屠杀70周年为主题的日本综合报道,竟引来了1千多条评论,让人惊讶的是,其中骂日本的居多,没有理由地骂,似乎只是一种发泄,是啊,这年头大家赚钱都不容易,就算股票发了,其实压力都蛮大的,胡紫薇能够抢到中央电视台的话筒发泄一通,我等平民百姓能上哪儿发泄,不就是网络嘛。但是,日本的功用难道就是一个出气筒?日本的方方面面理应能够带给人更多的理性思考,二战后几十年日本的经济腾飞、和平崛起经验对现在的中国来说具有难得的借鉴意义。对日本,我们不妨理性地把握民族主义情绪,展现开放、大度、兼收并蓄的精神风貌。我们的眼光只盯着中日关系还不够,或者说,要把中日关系放到国际大舞台上去考量。大国国民不是靠骂能骂出来的。

    日本媒体也很关注中国网民的博客,网络上的“抗日”情况他们有时也报道,他们一报道,日本人又觉得中国可怕了。顺便说一句,随着中日关系的好转,或者说随着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日本媒体也顺应潮流,改邪归正,眼下中国报道显得丰富些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消息都涉及,正面反面都有,这些有助于日本民众了解中国。可以这么说,有利于中日百姓感情融合的外部环境正在慢慢形成。

    福田首相访问中国时题字“温故创新”,这四字颇有深意,细细品味,还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通俗地来说,就是重温过去,但不拘泥于过去,而要期待未来、创造美好未来。其实2007年也有让人感动的中日民间故事。9月,日本女子足球队在杭州比赛,尽管她们受到了冷遇,比赛结束后,她们打出了“谢谢”的横幅,她们的真诚和宽容也赢得了中国球迷的掌声。真正的交流也许就是以心换心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