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威胁论”缠绕在我们耳边有一些年头了,但是这名词的内涵却在不断翻新。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1994年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次年出同名专书,讨论中国未来的庞大人口对世界粮食供应的压力,即刻被中国强烈抨击为“中国威胁论”。最早在国际间传播的是“中国军事威胁论”,散播者认为中国会凭借武装力量贯彻国家意志,破坏国际秩序。后来,国际油价上涨,“中国威胁论”又以能源供求的形式流行。近年来,孔子学院犹如雨后春笋在在世界范围内成长,一些国家对此充满戒心,由此“中国文化渗透论”出笼。最新热门的全球温暖化议题也扯上了中国。“中国环境威胁论”又响起了。紧接着,出现中国出口的食品药品导致消费者死亡的消息,出口到美国、日本的中国牙膏被检出有害物质,中国食品、日用品也成了“威胁论”的载体。
看来中国的高速发展让一些西方国家不自在了,其中,历史经验产生的偏见根深蒂固。也难怪,13亿人口拥有统一的文字、传统和国家认同,规模本身就代表力量,又是核武器的拥有国,自然会让人望而生畏。
在花样翻新的“中国威胁论”面前,中国有点无所适从了,有时候急急忙忙地否认说“没有这回事”,那样反而更让人怀疑了。虽然各式“中国威胁论”都对中国充满了指责,但我们有必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虚造和夸大的,如“中国军事威胁论”,不妨听之任之,无视其存在,自身和平发展就是最好的回答。至于“中国文化渗透论”,说实话,人家也不是捕风捉影的,中国豪言要在2010年在全球建立500家孔子学院,这有点太性急了吧,可谓树大招风,难免人家嫉妒,说中国不满足仅仅取得全球市场,还致力俘虏世界人心。这样的“中国威胁论”可促使我们反思,如何以世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中国的软实力?与其追求孔子学院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不如夯实内涵,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去,我们就必须接受全世界的审视、争议乃至偏见,不霸权,讲互动。这个过程可能会相当漫长,可能会一直伴随在文化推广和扩张的过程中,但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总不能指望当陌生的孔子来到世界每个角落,人家都热烈欢呼吧。
另外,有关国外对中国食品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责问,中国更得认真对待了。在这些问题上,中国要展现一个负责任、讲信用的大国的形象。食品安全在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让人提心吊胆的老问题。中国食品走向世界,人家对我们高标准严要求是理所当然的,光喊“让中国油条走向世界”不行,首先要让油条没有违规添加色素才行。像日本推出的有关进口农产品的肯定列表制度,对农产品的农药成分要求近乎苛刻,对中国对日出口食品、农产品是一个新的壁垒,对中国的分析检测技术也是新的考验,有关部门以此为契机,督促建立食品、农产品安全的有效管理机制。可谓坏事变成了好事。
同样,“环境威胁论”对中国来说有警醒作用,提醒中国对全球环境变化承担相应的责任,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节能降耗都是势在必行且不可缓行。
总而言之,“中国威胁论”虽然刺耳,有时也不失为一剂良药。
看来中国的高速发展让一些西方国家不自在了,其中,历史经验产生的偏见根深蒂固。也难怪,13亿人口拥有统一的文字、传统和国家认同,规模本身就代表力量,又是核武器的拥有国,自然会让人望而生畏。
在花样翻新的“中国威胁论”面前,中国有点无所适从了,有时候急急忙忙地否认说“没有这回事”,那样反而更让人怀疑了。虽然各式“中国威胁论”都对中国充满了指责,但我们有必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虚造和夸大的,如“中国军事威胁论”,不妨听之任之,无视其存在,自身和平发展就是最好的回答。至于“中国文化渗透论”,说实话,人家也不是捕风捉影的,中国豪言要在2010年在全球建立500家孔子学院,这有点太性急了吧,可谓树大招风,难免人家嫉妒,说中国不满足仅仅取得全球市场,还致力俘虏世界人心。这样的“中国威胁论”可促使我们反思,如何以世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中国的软实力?与其追求孔子学院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不如夯实内涵,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去,我们就必须接受全世界的审视、争议乃至偏见,不霸权,讲互动。这个过程可能会相当漫长,可能会一直伴随在文化推广和扩张的过程中,但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总不能指望当陌生的孔子来到世界每个角落,人家都热烈欢呼吧。
另外,有关国外对中国食品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责问,中国更得认真对待了。在这些问题上,中国要展现一个负责任、讲信用的大国的形象。食品安全在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让人提心吊胆的老问题。中国食品走向世界,人家对我们高标准严要求是理所当然的,光喊“让中国油条走向世界”不行,首先要让油条没有违规添加色素才行。像日本推出的有关进口农产品的肯定列表制度,对农产品的农药成分要求近乎苛刻,对中国对日出口食品、农产品是一个新的壁垒,对中国的分析检测技术也是新的考验,有关部门以此为契机,督促建立食品、农产品安全的有效管理机制。可谓坏事变成了好事。
同样,“环境威胁论”对中国来说有警醒作用,提醒中国对全球环境变化承担相应的责任,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节能降耗都是势在必行且不可缓行。
总而言之,“中国威胁论”虽然刺耳,有时也不失为一剂良药。
前一篇:有关病痛的感悟
后一篇:《朝日新闻》建议安倍访问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