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希望人际关系“若即若离”的日本人

(2006-10-07 14:39:00)
标签:

杂谈

  都说日本社会人情淡薄,于是一些日本人难免有些怀旧情绪,怀念50、60年代经济高度成长期的日本,在上个月公布的日本厚生劳动白皮书和首相安倍晋三的著书《献给美丽祖国》中,都提到了一部叫做《ALWAYS三丁目的夕阳》的电影,片中说的是1958年东京下町一条破落但充满生机的街道里发生的故事,主人公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每天快乐地奔波着,邻里之间充满互帮互助的友善之情。“三丁目”的边上是建设中的东京铁塔,它象征着日本战后的高度经济成长和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而今天,在生活上富足的日本人失却了一幅人情的图景。

  最近公布的厚生劳动白皮书,其中一项有关15年后的日本社会状况的问卷调查,在为数众多的日本国民心中,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55.6%的人虽希望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扶持,但65.5%的人认为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84.5%的人希望与邻里关系密切,但85.7%的人认为社会人情淡薄。

  但是,是不是日本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该热乎起来呢?我请教了一位教过我的大学老师,他曾在学校的网页上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下町散步”。闲暇时,就到下町的街道去散步,他说喜欢传统日本的风情。所谓“下町”,它代表的人文意义就是大约从江户时代开始形成的庶民阶层、小商人的住居地,从目前的东京的地域来说,就是日本桥、京桥、浅草等东京湾沿岸地区,其中浅草因为有极具日本特色的商店街,几乎成了外国人游东京的必去之处。

   他是这样说的:

  下町,对我来说是略带忧伤的传统日本社会,但是现在那儿残留的下町风情,再也不是理想社会的模样了。下町的人也不再是热心人形象的代表了。
  现代社会的确人情淡薄,商业空间的人际关系占了很大比重,在大都市尤为严重。但是像政府提倡的那样地域社会里人与人密切往来,恐怕人们也会觉得难受的。理想社会的人际关系应取其中间状态,不冷也不热。我的毕业已久的学生有人到石川县和三重县就职,他们就对我说,地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密切让他们感到厌烦,不堪重负,比如休息日走到哪儿,都能碰上熟悉的人,碰上对自己的事感兴趣的人——被别人过于“关心”的感觉不大好。我相信有这种感觉的人在增多。
  我母亲的故乡秋田县,每年自杀人数日本第一,自杀的高龄者,往往是与家人住在一起的居多,他们不能忍受给自己所爱的家人添麻烦,所以选择了死。所以我觉得,政府所提倡的地域社会里人们互帮互助的理念,虽然也是很多日本人的理想,但实际上不是最好的状态。随着经济圈的扩大,人们没有必要依靠别人来生活。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战后十年左右自给自足经济时代的日本了。今后对日本社会来说重要的是,建立必要时连接不必要时断开的人际关系网。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人工建立起关系网。

  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我颇有感想。看来是离你太近了不好,离你太远了也不好,日本人有点怪吧,哀叹人情淡漠,但又怕与别人走得太近,也许“若即若离”是一种理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