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媒体报道,2004年和2005年在中国工作的日本人自杀人数有上升倾向。2004年有10个日本人在中国自杀,2005年有7人。中小企业基本上只派出一人单身赴任,在中国需要面面俱到开展工作,很多到中国工作的日本人不适应中国商界的风土,因此压力很大。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目前约有4万日本人,日资企业1000多家。日本海外职业训练协会为此决定近期在上海举行心理健康小型研讨会,讨论企业管理人员如何防止忧郁症、认识中国社会特有的请客喝酒规矩等问题。
近年来,在中国工作、学习的日本人逐渐增加。前不久采访日本的一家人才派遣会社,对方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日本企业驻中国特派员是眼下比较热门的职位。前日,一位相识的日本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对笔者说:因为在大学里学过中文,毕业后想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想把中文说得更流利些。笔者亦建议他到中国工作一两年,对方欣然接受。
但看了日本人在中国自杀的消息,不禁还是心情沉重。这是中日密切的经济交往中让人担忧的阴霾。固然,日本人自杀有种种原因,日本人的心理问题甚为突出,自杀问题也是日本社会的痼疾。虽然如此,我们不能漠视日本人在中国自杀的事实,经济急速发展的中国面临着怎样为外国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课题。
还是以日本人为例来分析问题。笔者以日本人在中国自杀问题为由头在网上与一位在中国北京工作的日本人进行了交流。这位日本人在北京有自己的事务所,是个“中国通”。他认为,日本人在中国易感心理压力。按照他的说法,日本人比较单纯,一下子就相信了别人,在复杂的中国商场上常有上当受骗的体验。在中国,日本人往往要承受来自中国的陌生环境和所在公司的双重压力,因此有人不堪重负而走上绝路。他还说了一个观点,中国与其建设“和谐社会”,不如首先提出建设“信用社会”,人与人之间首先要讲信用,在商场上更要如此。
社会风气的改变与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在华外国人也存在自身应努力适应环境,了解中国的习惯与文化的问题。但怎样为在中国生活的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外国人提供精神上的帮助,确实应该提到中国有关方面的议事日程。近年来,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等,多是经济上的措施。现在应是提倡给外国人人文关怀的时候了。有的地方政府为外商体检,过年过节走访慰问外商等,这都是有人情味的表现。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仅关心带来经济利益的外商也是不够的。中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应把为外国人提供人文关怀作为必要的“配套设施”,提供让外国人熟悉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快速通道,关心在华外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与笔者交流的日本人还谈到:日本人在中国感觉很孤独,虽然我们也有一些中国人朋友,但都是个人与个人的交流。我们希望体会到更多“组织”上的关怀,中国应该建立起一种体制,如让一些民间团体和外国人交流,并维护在华外国人的权益。
笔者以为,这“一家之言”是颇有参考价值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