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东北师大的一队人马来东京招聘人才,在日中友好会馆请客,多是各大学的在读博士们参加。大家一起说起了长春的种种好处。我没有去过东北,长春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一汽和长春电影制片厂。
已回国工作的总说回国的好处,不回去的总是淡淡地说在日本习惯了。得与失,各中滋味只有自个儿明白。在国内大显身手的学科带头人说,在日本的人才已经多得很,日本不需要人才,中国更需要人才。人事部门的人似乎对谁都有兴趣,对我说:我们那儿有新闻专业、传播专业,你来啊。
我只是一笑,自己有多少分量还是很清楚的。虽然大学老师这个职业很让人憧憬啊。
回国的看起来总是很爱国,不回国的人难道就是不爱国?别谈得太深沉了吧,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好。“国籍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我又想起这句话。不过说实话,回国的人看起来总比不回国的人自信。中国在走向自信。
偶尔回福州,最有“违和感”的事竟然是听那福州腔的普通话感到难言的别扭,虽然我自己还是乡音未改。与父母打电话时候依然说福州话,但有时已经感觉词汇不够用,说得不连贯了。
过一天算一天,这种感觉不一定就是消极。每天有小小的感动,小小的遗憾,小小的不安,小小的期待……来日本后,才有机会认识许多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人,实为幸事。缘分解决了相识问题,能否相知还得靠自己努力。
已回国工作的总说回国的好处,不回去的总是淡淡地说在日本习惯了。得与失,各中滋味只有自个儿明白。在国内大显身手的学科带头人说,在日本的人才已经多得很,日本不需要人才,中国更需要人才。人事部门的人似乎对谁都有兴趣,对我说:我们那儿有新闻专业、传播专业,你来啊。
我只是一笑,自己有多少分量还是很清楚的。虽然大学老师这个职业很让人憧憬啊。
回国的看起来总是很爱国,不回国的人难道就是不爱国?别谈得太深沉了吧,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好。“国籍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我又想起这句话。不过说实话,回国的人看起来总比不回国的人自信。中国在走向自信。
偶尔回福州,最有“违和感”的事竟然是听那福州腔的普通话感到难言的别扭,虽然我自己还是乡音未改。与父母打电话时候依然说福州话,但有时已经感觉词汇不够用,说得不连贯了。
过一天算一天,这种感觉不一定就是消极。每天有小小的感动,小小的遗憾,小小的不安,小小的期待……来日本后,才有机会认识许多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人,实为幸事。缘分解决了相识问题,能否相知还得靠自己努力。
前一篇:“小泉剧场”给中日关系留下什么?
后一篇:世界杯今夜开幕——关于足球的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