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传略之王松书老师
(2022-03-16 14:58:45)王松书老师
王松书老师是社旗县李店镇常老庄村人,有一个弟弟,兄弟俩和老母亲相依为命。他中等个子,偏分头,剑眉很浓,大眼睛,高鼻子,嘴巴很大而且嘴唇很厚。一看就是个有福之人。俗语有男人嘴大吃四方,女人嘴大吃糟糠。男人手大抓财,女人手大抓柴。我小时候奶奶成天给我说,低头男子仰头女,男子低头想事情的,女子仰头看世界的。
我是1979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考上师范后学习了两年,就回到母校教学。此时李店高中已经改制成三年制初中了。我参加工作没有多长时间,王松书也到李店乡中教语文了。不知道因为啥事,我到李店街南头路东的教办室,见王松书手提一个黑提兜,站在教办室西门口的路边,扭头看见我笑笑的打招呼。交谈之中方知,王松书高中上学时低我一届,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大王庄村学校当了代课教师。大王庄村学校的王校长调到李店乡中任校长后,王校长把王松书也调到学校了。
一天我上了课,累的那是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浑身无力,就近到王老师住室稍憩片刻。推开门,王老师正蹲在那里用煤气炉做蒸面条的。坐了一会儿站起来要走,王老师热合地让着,你别走了,蒸面条就好了,你吃一碗。你看这么多,能不够咱俩儿吃。说毕,王老师麻利盛了一碗双手递给我。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吃了,你够不够吃呀,别是我吃了你再吃不饱。俗话说,让让是个礼,锅里没有下你的米。王老师微笑道,哥,真不是虚让让,实心实意地请你吃的。我接了,两个人吃着聊着。感觉那蒸面条特香。四十年时光白驹过隙,此刻我边回味着当年吃蒸面条时的情景边打字,还口舌生津,满嘴余香呢。
因为我和王老师年纪相若,又说得来,交往就多些。那一年大年初二,我心生念头,去常老庄看看王老师的母亲。于是我拎了两盒果子点心,骑了自行车从李店街一路往西北。在路边看见一个老大爷就问,老大爷新年好啊,去常老庄咋走?有一个人叫王松书,他家在哪儿?老大爷颤巍巍的用手指了一片蓝烟笼罩的村庄说,前面这个村儿就是常老庄,进村东南角两间蓝瓦房的就是他家。我照着老大爷的指点,很顺利的就看见那两间蓝瓦房了。走近一看,没有院墙,就把自行车轧在门口,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扶着门框往外张望。我忙快走两步趋前问道,大娘新年好,王松书在家吗?大娘笑道,今儿他去王校长家了。说毕让我屋里坐了,坐在椅子上,环顾四周,屋里收拾打扫的一尘不染。这时也小晌午了,大娘就到灶火做午饭,饭罢,我告辞回家。第二天是初三,我又走亲戚去了。晚上回到家里,母亲给我说,今儿你学校的王老师来了,你也没有在家。吃了饭坐了一会儿走了。我道,昨天我去他家,他没有在家,今儿他来,我又正好没有在家,真是赶巧了,呵呵。
一次学校组织年轻老师互相听课的,王老师和其他几个年轻老师听我讲课。下课后评课的,王老师笑笑的说,你边讲边板书怪好,就是有俩儿字写的不规范,缺胳膊少腿的。我忙问,哪俩儿字,自顾讲课的,写字的时候就疏忽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课堂上写错字,读错字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自打那次听课后,王老师给我指出板书的错字,我引以为戒。在往后的教学生涯中,细心再细心,再也没有出现过板书写错字的现象。
我离开李店乡中后,很长时间没有再见到过王老师了,有一次我从社旗三初中去后河一初中办事,黄昏时分见王老师站在校园里,暮色四合,我忙打招呼寒暄。后来听说,王老师代课教师转为民办教师,又通过某种渠道转为公办教师,娶了一个女教师为妻。我调到南阳后,听说王老师应聘为社旗三初中书记,再然后调到社旗县教育局教研室了,最近又听说调到三高任校长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