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拥抱逝水流年》

2022-07-31 17:33:32

小节《四-直面痛苦》笔记

一、前言:

       《拥抱逝水流年》是我购买的阿兰·德波顿的五本书里面,最后阅读的一本书。前段时间出差带上了它,但并未深入的去读它,当时读了一些,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个叫做普鲁斯特的人到底有何特别,作者的行文也没有像以前一下一惯的让人觉得通俗易懂。周末恰逢没出门,就静静的读了一下这本书。普鲁斯特是一个很慢的人,所以我也慢慢的读这本书。今天下午看了第四小节,对痛苦有一种不同的解读,所以想把它给记录起来,好像艺术并非自己想象的是美的,艺术最大的作用或许是“理解生活,治愈人心”。尚无感想,只是纯粹的进行记录,或许某天再回看就有自己的想法了。

二、笔记:

1、“只有一点,罗贝尔看来难望哥哥项背,即是体察事物的能力。”

2、“从脚踝扭伤,我们可知身体的重力如何作用;打嗝不止,会让我们察知呼吸系统的某些秘密;遭情人抛弃,则会教会我们关于情感依赖原理的生动一课。”

3、“疼痛让我们有机会凝神结想,学到不少东西,它使我们得以细细体察所经之事,若非患病我们对之也许根本不会留心。一到天黑倒头便睡,整夜酣眠如死猪的人,定然不知梦为何物,不惟不会有何了不得的发现,即对睡眠本身也无体察。他对他正在酣睡并不了然。轻微的失眠倒让我们领悟到睡眠之妙,如同于黑暗中投下一道光束。深究记忆现象,其意义并不仅在于求得准确无误的记忆。”

4、“当然,并非惟有在痛苦中,我们才会运用心智,普鲁斯特之意乃在于,身当痛苦,我们才会去寻根究底。我们痛苦,所以我们思考,盖因思考能帮助我们恰如其分地了解痛苦。思考令我们知晓痛苦自何而来,探测痛苦之程度,且终能让我们平静地面对痛苦。”

5、“那些并非从痛苦中升华而来的思想,均缺少某种内在的重大动机。在普鲁斯特看来,精神活动似乎可分为两类:一种可称之为无痛苦的思考,此种思考并非由特定的惶惑不安引发,起于纯知性的求知要求,所想了解者无非睡眠事怎么回事,人为何会遗忘之类;另一种则是痛苦的思考,乃是从痛苦不安中脱颖而出,比如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而生,或由追忆一个名字终不可得而起——普鲁斯特看重的,当然是后一种思考。”

6、“他告诉我们,获得智慧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老师传授,毫无痛苦,一种则是得自生活本身,充满痛苦,他认为得自痛苦的智慧方是真知。假笔下虚构画家艾尔斯蒂尔之口,他将这观点表而出之。这位画家对叙述者论辩道,他宁可犯些错:‘再聪明的人年轻时都说过错话,做过错事,或竟过着荒唐的生活,凡此种种,晚年想起真时令人汗颜,恨不能将其从记忆中尽皆抹去而后快。可是我们真不该悔不当初,将过去全盘否定,因为谁也不能肯定现在的自己已经大彻大悟(当然是就我们能够企及的智慧而言)。除非我们已犯过种种错误,经历种种缺憾,由此抵达了智慧的彼岸。我认识一些年轻人……从他们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老师就向他们灌输高尚的情操、道德的完善之类。将来回首往事,他们也许会觉得了无遗憾,要是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将过去的所言所行一一公之于众而毫无愧疚。但说实在的,他们是可怜虫,无谓的教条的牺牲品,他们学来的东西毫无意义,只有负面的作用。智慧是教不出来的,只有我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去发现,没有人可以分担,任何人也不能代劳。’”

7、“为何不行?为何智慧总是与痛苦结伴而行?艾尔斯蒂尔未加申论,但有一点他说得够清楚了:一个人经历的痛苦越深,则他从此经历中获得的思想越丰富深刻。人心似乎是个迟钝的器官,若非受到真实的痛苦的刺激,它对难解的真实就拒不接受。普鲁斯特告诉我们:‘快乐对身体是件好事,但惟有悲伤才能使我们心灵的力量得以发展。’悲伤带给我们的是灵魂的操练,快乐之时,我们对此能躲则躲。的确,此话意味着,倘若我们将心灵力量的养成置于优先的地位,不幸就比心满意足更有益,情场失意就比读柏拉图或斯宾诺莎更有好处。”

8、“普鲁斯特这套逻辑给出了如何找到好医生的妙招:本人也屡未疾病所苦的医生方是好医生。”

9、“以普鲁斯特遭受的不幸之深之巨,我们对他的见解似不应有半点怀疑。的确,我们应将他经历的磨难视为他的洞察力的最好的前提条件。普鲁斯特的情人再安提比斯海滨失事,司汤达一再陷入无望的单恋,尼采形同社会弃儿,甚或遭三尺童子奚落……凡此种种,正可确证他们的智识不容置疑,毫无假惜。给生存的意义留下深刻证言的,并非事事如意,容光焕发的人。就通常的情形而论,这一类的知识似乎专门留待遭逢巨大不幸的人去发现,而这是他们能从人生得到的仅有的恩宠。”

10、“但是且慢一厢情愿,将受苦受难想得过于浪漫,我们应该知道,受苦受难本身并非必然就会引出真知灼见。不幸的是,失恋之事许多人都曾经历,写出《追忆逝水年华》的则仅普鲁斯特一人;尝过单恋滋味的人不在少数,却无几人能写得出《论爱情》;被梅毒,痛苦不堪,却没几个人写得出《恶之花》,他们只会用枪把自己结果了事。关于痛苦造就人,最可取的说法也许是,痛苦通向了种种可能性,激发起我们的智慧何想象力去探究人生的奥秘。这样的可能性就在我们身边,可惜大多数人不是视而不见,便是拒而不纳。”

11、"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选择?纵使没有写出皇皇巨著的雄心壮志,我们是否也能学会从痛苦中有所收获?哲学家总是关注如何追求幸福,然而于痛苦中学会自处,学会如何超越不幸,似乎才是更值得称道的智慧。不幸不期而至,频频降临,果能学会面对不幸,对我们寻求幸福,一定大有裨益。普鲁斯特终日与病痛相伴,于此自然别有会心:‘完整的生活艺术,在于对让我们陷入痛苦的个体善加利用。’"

12、“当痛苦转化为思想的那一刻,痛苦加诸于我们的影响即随之减轻。

13、“可惜更常见的却是相反的情形:痛苦并未升华出思索,令我们对现实有更多了悟,反倒将我们推向另一面。我们对现实仍是一无所知,反为更多无谓的幻想左右,较之未尝痛苦之时更加丧失活跃的思想。普鲁斯特的小说中尽是这类可称之为‘糟糕的受苦者’的角色,这些苦命的人或是遭情人背叛,或是社交场上失意,他们因自感不够聪明而痛苦,因社会地位不如人而伤心,可是没一个于自己的痛苦中学得半点有益的东西,他们的回应之道是怀疑一切,处处设防,变得傲慢虚矫、冷漠无情、暴戾乖张。”

14、“对策:维尔迪兰夫人何以耿耿于怀?因为我们得到的总是不及我们未得到的,因为请我们吃饭的人总是不及不肯请我们的。要是我们仅因为自己得不到,就对意下未足的一切抱怨个不停,我们的价值判断就一定会出问题。”

15、“精神分析学的文献中提到过一个女人,无论何时,只要坐在图书馆里,她就感到头晕目眩。被书四面包围着,她会感到恶心,惟有快快离去,才会觉得释然。我们多半会想,她一定对书厌恶至极,实则相反,她渴望书籍,渴望书中蕴藏的知识,她深感自己知识匮乏,恨不能立时将架上所有图书读个遍。正因为她没法做到这一点,而在这充溢着知识的环境中越发不能忍受自己知识的贫乏,她才不得不逃离图书馆。”

16、“对策:斯万因匿名信而饱受折磨,但是此事并未引起他对问题做更深一层的思索。也许他经此事会多了一份世故,明白朋友表面的所作所为可能藏着叵测的心机,却不知这心机会怎样形之于外,也无法明白这等阴暗心理由何而来。他的心头是迷雾一团,他擦干净了镜片,却放过了深思了悟的良机——在普鲁斯特看来,要想了然背叛与妒忌究竟为何,此其时也。足以催生出这等阴暗念头的,正是妒忌,它可让人想法设法、挖空心思去发掘他人的隐私。”

17、“妒忌的功能之一就是向我们展示,当外在的事实和内心的情感相互作用之时,会是怎样的说不清道不明,由此竟能派生出无尽的猜疑假设。我们以为对某些事情或是他人所想了然于心,只不过是因为事不关己,一旦我们像妒忌的男人那样急欲刨根问底、了解真相,马上一切就会变得难以捉摸,如同变幻不定的万花筒,再无‘真相’可言。”

18、“此中有何教训?普鲁斯特警告我们说:‘张见他人生活的真相,发现表象底下潜藏着的真实世界,入内却见里面满是宝藏、刑具或是骷髅。’即便如此,当面对他人意想不到的伤害行为之时,我们仍应将其视作一个机会,去延展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19、“此中有何教益?教益即在于,我们须认清幸福生活的秘诀乃是从各种以密码形式出现的痛苦中获得智慧,咳嗽、过敏、社交场上失态、遭人暗算,等等,等等,无一不是了悟的契机。千万别学忘恩负义之人,这种人不是骂别人讨厌,就是拿豆子撒气,要不就是派时间和天气的不是。”

三、结束:

这一系列的书,没有所谓的积极向上的进取心,都是深入平淡生活中,对人们内心生活中无法表达出的思绪进行深入刻画,理解处于其中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并给予理解和慰藉。理解与懂得或许是这阿兰·德波顿的一系列的书的核心思想。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平淡之交应足矣 后一篇:岁月无声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