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教学效果?
(2014-11-23 21:13:10)
标签:
体育 |
一、怎样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1)教学活动的指向能针对教学目标设计。
(2)设计的教学环节,清楚细致。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应在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中体现。合理安排各项内容练习的时间和练习次数。课的各个部分时间主要是根据每部分在全课所起的作用来决定。练习次数是指每项练习中一个学生的练习次数。安排时应根据课的组织及各项内容的教学时数来决定,确定练习次数要留有余地。
(3)练习的安排符合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技术动作的掌握、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本质上是建立运动性条件反射的过程。根据条件反射的泛化、分化和自动化这三个过程。运动技能都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练习不同于机械的重复,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在练习过程中,活动的结构和内容要发生变化,完成活动的方法和手段也要作必要的调整。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练习活动加以指导,给其提供有效的练习方法和条件。
技术动作的掌握、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本质上是建立运动性条件反射的过程。根据条件反射的泛化、分化和自动化这三个过程。运动技能都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练习不同于机械的重复,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在练习过程中,活动的结构和内容要发生变化,完成活动的方法和手段也要作必要的调整。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练习活动加以指导,给其提供有效的练习方法和条件。
练习进步的起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制定教学方法与策略,如:在大多数运动技能(如跳高、跳远、短跑等)的形成中,技能在练习初期进步较快,以后就逐渐缓慢。在少数技能(如游泳、投掷等)的学习中,在练习的开始阶段,成绩的提高缓慢,进步不明显,而之后成绩的提高和进步趋势逐渐加强。所以要在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
(4)活动设计的运动负荷与密度合理、恰当、具有实效性;体育课生理负荷的安排。
所谓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原则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要把学生的生理特征作为一项重要依据。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以身体活动为载体展开教学,而人体的身体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即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同时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发育特征。
关于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通过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达到共同发展。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知识,感受过程,学习方法,培养习惯,陶冶情感。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收获的是优效的课堂教学。
(2)教学程式安排要符合体育教学规律。
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应考虑安排的教学各环节所占的时间比例应与教学任务相匹配,安排充分的学生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教师讲与学生练的时间分配要得当,特别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教学与教学高潮的呈现要一致,在时间的占有上,应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运动负荷合理有效。
小学生120~130次/min;初中生120~140次/min;高中女生120~140次/min;高中男生130~150次/min。
(4)组织结构合理恰当。
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时候设计的再好,但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在活动预设时应该做到充分预设,比如:活动要求、内容次数与时间、分组、成员任务、课堂秩序如何控制、小组成员之间的不配合、学生不按要求做等情况如何解决等。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及时、有效的对学生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以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有序进行。
二、怎样评价教学效果?
(1)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根本目的不在于区别教师的教学的优劣,学生体育成绩的等级差别,而在于测评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程度即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通过教学评价,能使教师和学生知道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
(⒉) 评价的主体与对象。
评价的主体就是全体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各方面的表现,目的不在于区分学生学业成绩的等级差别,而是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评价的内容与标准。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进行全面检查,并予以价值上的判断。
(4) 评价的方法与实施。
教学评价的基本程序包括教学评价的准备,评价指标的制定,评价表格、评价环节的设计、评价的实施,结果与反馈五个部分。
(4) 评价的方法与实施。
可以用定量的方法,既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的有关信息,用来证明教学的效果。并且以知识为核心,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搜集学生练习、测验、考试、作业及课堂口头回答问题的成绩数据,然后运用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进行处理,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来。定量评价使体育教学评价具有科学性,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占主导地位。
⒌. 评价结果的应用与反思。
有效地利用评价结果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效果的分析与信息反馈,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终结性评价。从评价教师的角度来说不在于评价一个单元、一节课的好坏,而是通过对教师授课的合理之处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教学上的规律,并推广应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关于教学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是以量化为基础的评价方法,这种定量化的评价方法,从表面上看比较准确,因为它可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未来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增强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整体健康方面,仅仅采用定量的体能和知识技能评价显然不能反映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因此,从课程目标出发,应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健康水平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2)注意把握教师评价的目的性,对象的多元化,内容的多样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是师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重视学生自我评价、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评价、重视终身体育能力形成的评价等。
(4)考核评价体系多维化、多元化、综合化:教学反馈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来调整未来的教学活动,它包括形成综合判断,分析判断,收集资料。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