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州访古』——汝州历史名村武巡店暨杜氏祠堂
刘孟博/文
武巡店旧称“武巡镇”,传言昔时为“董家村”,位于汝东边陲,距离市区约三十五里许,汝州与郏县的界河黄界河(此段称“边界沟”),便在村东南不远处流淌。武巡店因其四方辐辏之便,为汝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商业繁华所在,商业发达,村内店铺林立,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卷三称其,“铺面甚多,四方归之者如市焉”,故昔有“东有武巡镇,西有临汝镇”之说。
武巡店历史悠久,因书缺有间,现今仅可追溯至明初,明初移山右之民以实中原,武巡杜氏先祖杜才兴,自山西太原府泽州高平县南马杜外迁。后杜才兴独身一人到达汝州东董家庄(今武巡村),时有董太翁者膝前无子,见杜才兴忠厚本分,便招为子婿入赘家中,自此杜姓安家落户于此,并渐成望族。
汝州地区的村名多与姓氏或建筑、地形等风物有关,而武巡村村名却不在此列,考武巡村村名由来已久,清康熙年间时人已对武巡之名不知由来何昉,仅民间流传有武巡案判案立集的传说故事。相传明代董家村南四里外,牛王寨有集市一处,商品贸易主要以北部山区的山货木柴为主,山民负重而来,不甘远行寸步,集市渐次北移。因累年弃远就近,集市逐渐移至董家庄附近,牛王人以董家庄侵集为名上诉州衙,适有武姓“巡案”来汝访察地方,在亲临走访后,得知集市移位为民众自发,并非董家庄有意为之。便判定牛王人不得再起诉讼,并立下集市永在此处不可再移的规定,董家庄民众感其德,遂以其姓氏官职,改董家庄为武巡店。
民间传说虽不可尽信,不过在明中后期武巡店已有集市或确有可能,明朝自建国以后,经过一百多年相对安定、平和的休养生息,到明中叶,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商品经济发达,各地集市数量较前期增加不少。明末社会动乱,流寇蜂起,《杜氏家谱》记载,其二门七世祖杜选四子十孙,经此乱之后,仅余麟趾、麟瑞二人,可想明末人口消减之巨。清初百业萧条,武巡店集市遂断,后经顺治、康熙两朝休养生息,人口及社会经济有所恢复,武巡店才重起集市至今。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卷三载“武巡店:属牛王里,城东三十五里,雍正年间逢双日起一小集,乾隆八年移集于街内,开设铺面甚多,四方归之者如市焉,逢双日集。”
清咸丰、同治时期,捻军举事,席卷豫西,官府传檄四乡修建圩寨以自保,武巡店作为商业富庶之地,商贾居民为保安宁商议筑寨,历数载修建寨墙、海濠、寨门、碉楼无不齐备。寨垣整体呈长方形,周长五百余丈,寨高三丈,宽一丈,海濠阔三丈,深六尺,设南、北、西三门,南门榜曰“崇德寨”,北门榜曰“拱辰”,西门榜曰“望汝”。寨墙修建后,对武巡店的社会安定起到很大的作用,自清后期至解放初的近百年间,一直是村民赖以自保的坚固工事,解放后社会安定,古老的寨墙修建失去作用,才逐渐损毁无存。
武巡店村北枕以嵩麓,南环以汝水,左有界河之绕,右有铁炉之护,钟灵毓秀,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十步之内,自有芳草,历代不乏杰出之人。武巡店自明代以来人文蔚起,学风浓厚,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卷五载记,汝州时有文庙两处,一在州城,一在武巡,其尊师重道之风可见一斑。此外村中另有玉皇庙、地母庙、禹王庙、菩萨堂、天爷庙、老君庙、山神庙、广生殿、太尉庙等古迹,与传说中由郡马府改建的京兆祠堂、古民居等古建均为武巡店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
杜氏祠堂创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仅有传言称旧时为“郡马府”改建,武巡《杜氏家谱》自明隆庆年间创修以来,迄今已经续谱九次,然而与祠堂相关的资料却存者寥寥,且前后矛盾难以梳理。民国九年《京兆祠堂图记》称杜氏祠堂明时已有,规模宏大,后毁于明末清初之乱,清初重建后,咸丰年间及民国时期均有重修。今人《文魁楼记》称杜氏祠堂主楼“文魁楼”,昔时为“郡马府”学堂,并沿用至咸丰年间,后十五世杜锡祁因故变更学堂为杜氏家祠,杜锡祁转让产业之木契,现在仍保存完好。
杜氏祠堂现今称武巡文化中心,孑存古建仅“文魁楼”,“文魁楼”为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高约两丈,楼层间由木构楼板相隔,现基本保存完好。民国九年八修《杜氏家谱》中保存《京兆家祠图记》一轴,所绘祠堂全貌为写实或意构不得而知,现仅将内容描绘于后。全貌图中所绘祠堂由大门、二门、堂楼、东西厢房组合而成,大门为硬山顶,脊饰五脊六兽,高悬“京兆家祠”匾额一方,门前有石狮子一対,三斗旗杆一対,上挂“郡马”二字彩旗。一进院无建筑,进门即见二门,二门较大门略小,上挂“郡马府”三字竖匾,院中有东西厢房及堂楼,堂楼即现存之“文魁楼”,上挂“文魁”二字匾额一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