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汝州访古』——探秘风穴山风伯庙的前世今生

(2020-07-03 16:52:20)
标签:

杂谈

『汝州访古』——探秘风穴山风伯庙的前世今生

『汝州访古』——探秘风穴山风伯庙的前世今生

刘孟博/文

郭广杰/摄影

《春秋·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祭统》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因此,自汉代以降,围绕着天神、地祇、人鬼、山川、风雨等展开的一系列国家祭祀活动,形成的祭祀制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汝州风穴山,海内名山也。其林壑泉石之胜,甲於西京,阖郡百姓无人不知,海内好古寻幽者,亦时常流连。

考“风穴”一名者,其来有自,相传北方寒风,自其中而出。《楚辞·九章·悲回风》曰:“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淮南子·览冥训》曰:“羽翼弱水 ,暮宿风穴 。” 许慎注:“ 风穴 ,北方寒风从地出也。”清代中州名士任枫,在其所编纂的《风穴志略》一书中,对风穴山之得名,多有考究。《风穴志略》上 山水载:“山有穴,每天将风,穴輒先鸣,既而风作,岩木震撼,以是得名。”

『汝州访古』——探秘风穴山风伯庙的前世今生

汝州自古多大风,及至北宋时期,汝州之大风,更是享誉华夏,民间常有方谚云曰:“汝州风,许州葱。”意指汝州多大风,许州多大葱,此时之汝州风,俨然一地特产矣。因传言汝州之风,生成于城北风穴山中风穴洞内,于是古人便在风穴山麓,建造风伯庙用以祭祀风神。

风伯即指风神,又称风师、飞廉、箕伯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另外,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屈原《离骚》有句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晋灼注飞廉曰:“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诱注飞廉曰:“兽名,长毛有翼。”此当以动物为风神。唐宋以后,风伯曾作“风姨”、“封姨” ,《太公金匮》说,“风伯名姨”,言姨乃风伯之名,民间传说以姨乃女性称谓,于是风神便一分为二,以风伯为男性风神,以姨为女性风神,称之为风姨。

『汝州访古』——探秘风穴山风伯庙的前世今生

今人每至风穴山中游览,所到之处无非夷园、塔林、自在庵、风穴寺、寿佛庵等地,殊不知在风穴山前之风伯庙,亦为一大名胜古迹也。由于风伯庙早在民国时期,即被人为拆毁,所以现今所能见到的相关资料,仅能通过文献进行挖掘。明正德《汝州志.祠庙》卷四载:“风伯庙,旧在风穴山岭,后迁于州东北官庄保。”又卷一《乡保》载:“官庄保五图,在州东北十里。”道光《直隶汝州全志.祀典》卷九载:“风伯庙,在东北乡,风穴山之白云寺前,屡经重修。”

风伯庙明代以前历史情况不详,明初,风伯庙始由风穴山中,迁建于山麓的百户沟,即今址。因风伯能掌八风之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配合雷神、雨神,济时育物,帮助万物生长。明清之际,每到雨泽愆期之时,州守、士绅等即率民众,祈雨于此,灵验之迹,代不乏载。

秀岩山人所撰《风神说》有曰:“夫在天之象,固在地之形也。今汝雒为天地之中,处镇星之位,崧高维岳,峻极於天,鼎峙中央,是曰中岳,故周公臬圭测景,立台制以中央。《尔雅》曰:“北戴斗极为崆峒。”天中泬,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名曰崆峒。今嵩南之山,以崆峒名者,应其象地之中耳,广成子居千二百年,而轩辕问道於其处者是也。若箕之为星,司天之象,其象为巽,为中女,封家十八姨侍焉,其神曰风伯,又曰箕星,好风。然巽二起风,爰從地始,清传天籁,节调八音,天地之使,阴阳之怒也。《易》曰:“利有攸往,申命行事。”关王者之声教焉。庄子称:“大塊之噫氣”,管輅谓:“少女之风” ,是以箕形为山,其东有穴,风之自也。”

明汝州知州彭纲所撰《风穴迎送神曲》引语曰:“汝州之北山有风穴,民传其间有神,能风雨。故有司每岁於春秋二仲祭之,予来州,颇有验,为之作迎送神曲,使巫歌之以祀神。” 明郏邑名宿王尚綗所撰《风穴赋并序》曰:“闻风,气为之,天地之号也。五行得令,四时供序。而后八方之风,各应律而至,以成岁功。否则,变怪百出不可具状。然有正有变,皆气之为也。汝州独有穴,又有所谓风伯者主之,故又有风伯庙。春祈秋报,祀飨靡阙,而风时为虐,予惑焉,感而赋之。”

明汝州学正黄良弼所撰《风伯庙记》曰:“去州治东北十五里,有风伯庙,不知肇自何代。予尝稽“郡志”,询故老,而莫详也。暇日游风穴寺……有耆民等跪而请曰:“某等境内之民也。地故有风伯庙,神最灵,祸福甚速。因守土者祀事弗修,神震怒,数暴风,偃禾伤稼,十无一稔。前任张公至,轸念元元,向神而祝焉,且曰:‘若能岁福吾民,当举庙重新之。’於是,鸠工庀材,不逾月而丹雘黝垩,焕然矣。嗣是以来,时和岁丰,无非神之所默佑也。”

清河南道巡道范承祖所撰《修风伯庙引》曰:“所谓风穴者,佥曰:“风行而穴先声”,由知河汝为天地中,而穴其风之自也。今以纂修全志,上稽典礼,则祀风伯者,有春秋裸献而奉风伯者,有庙乃知风之起,独汝有穴,而风伯之神,独汝有专祀焉。爰觅其址,经其庙,谒其神。墙栋倾圯,颓垣破碎荒堦,舞叶乱薜眠云,自兵燹后,久无展拜之基,而主裸者,就他处以献蒸尝。”

清汝州知州宋名立所撰《重修风伯庙记》曰:“始余莅汝阳,访问古迹,闻州治东北有风伯庙,中肖像以祀,心窃异之,览州志记文,胥前任监牧以其能福佑州民,故修严庙貌,奉祀维虔云。洎以劝农,至其地,谒庙中,见神像俨然,而倾圯剥落,甚矣。因所部废坠多端,将次第兴修,而后及乎此。今岁夏,雨泽愆期,禾苗就稿,斋坛祈祷,每阴雨密合,则暴风陡作解散矣。炎熇如燖,日勤呼籲,夜视云汉,不禁寝食俱废,绅士告予曰:“风穴山麓风伯,素以灵著,有求当应。”余即偕官绅士庶,徒步遄往,斋宿而始行事,祷甫毕,即觉风反云兴,为几,而微雨灑灑,至暮,而滂沱如注,或阴,或雨断续旬日,百谷勃兴甚矣。”

『汝州访古』——探秘风穴山风伯庙的前世今生

郭广杰先生,素来热衷于汝州古文化的探究,在百户沟村中与年高识广者攀谈间,了解到了很多风伯庙的历史信息。民国时期风伯庙被毁之前,由南阳人吴振帮打理庙务,当时规模宏大,庙址占地约有五亩,院内共有建筑三十余间,计有大殿三间、拜殿三间、仙姑殿三间、关帝殿三间、子孙殿三间、老君殿三间、牛王殿三间、暨山门、围墙、戏台等。每年八月十八庙会期间,热闹非凡,方圆数县的商贩前来进行贸易者,络绎不绝,摊位可排数里之远。风伯庙历史上分为东西两社,东社为马窑、马庄、尚庄、于庄四个村,西社为郭营、许湾、大李庄、小李庄、乔庄五个村,庙会之时,两社各请戏班,在庙门前进行对戏。往往两家戏班一起开锣,粉墨登场,东台的戏演得好,人们便潮水般涌过来,西台演得出色,人们又悠忽漫向西台。

『汝州访古』——探秘风穴山风伯庙的前世今生

1940年,汤恩伯所属十三军驻防汝州,国民党部队军纪向来较差,而汤恩伯“刮地皮”的功夫更是了得,故当时民间有“水、旱、蝗、汤,河南四荒”的民谚流传。1942年汤恩伯在叶县大兴土木,准备建造“鲁苏豫皖政治学院”及“人民会场”、“昆阳公园”等工程,为收集建筑材料,拆毁了叶县周边15县的部分古刹、道观等建筑,风伯庙即在此时被十三军拆毁,院内六搂粗的大柏树五颗也未能幸免。

『汝州访古』——探秘风穴山风伯庙的前世今生

风伯庙被拆毁后,因社会动乱,民生多艰,未能得以复建。国朝定鼎后,运动不断,待恢复宗教政策,原庙址早以复耕为田。1992年8月19日,毛兰英、李敬、丁英、李稳、孙玉翠、韩翠等人意欲重建风伯庙,遂集资141.8元,在原址之前,建小庙一间,以续香火,使好古者凭吊有所。

『汝州访古』——探秘风穴山风伯庙的前世今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