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从都江堰出发,往西南行15公里,经奎光塔,穿过青城大桥,青城山到了。在山脚下投入一家民宿,中午时分看似雨停了,安顿以后准备去爬山。没料到才走过赤城阁时又开始下雨了。
青城山,道教名山,和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龙虎山并列为中国道教三大名山。道教的祖师张道陵是东汉顺帝时的太学生,他在青城山创立了五斗米教,至今在三清殿和上清宫相传都有他手植的高数十丈宽可十人围抱的古银杏树。晋、唐以来,山上宫观林立,原有道观七十余座,还有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三十六峰、七十二景,是我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又称为天下第五洞天。
进山门时的雨还不算大,没有改变登山计划。穿上雨衣,经建福宫、天然阁、怡乐窝、天然图画、五洞天、天师洞、朝阳洞、上清宫、齐云阁、大赤天、东华殿,到最高顶老君阁;在朝阳洞时的雨水变得很大,待了一阵避雨;下山是在上清宫附近坐的索道,下来后乘渡船经过一个小湖出山。
建福宫,又叫丈人祠,相传远古时,有一位仙人叫宁封的在此隐居过,他是彩陶的发明人,任过“陶正”,曾经帮助黄帝战胜过蚩尤,因此轩辕封他为五丈人,经管五岳,后来就在丈人峰下建丈人祠,这就是建福宫的由来。杜甫则把建福宫的情景和氛围交融在他美丽的诗句之中,曾写道:“丈人祠西佳气浓,绿云拟住最高峰”。
天师洞,海拔大概有1000米,传说这是张天师讲道之处。洞在山腰混元顶下的峭壁间,内祀天师塑像,沿壁有石廊可通。此观建于隋大业年间,当时叫延庆观,唐代改名为常道观,沿用至今。如今的观重建于清末,主殿内的伏羲、神农和轩辕的的三皇石刻,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唐玄宗为调解此山释道二教之争写下的诏书的碑石就在这里。
从天师洞往上走就是上清宫,此宫位于高台山之阳,开创于晋,但屡建屡毁,现存殿宇重建于清同治年间。
“上清宫”三个字为蒋介石所书,大小宽窄不一,不晓得是否有深意,但从书法布局上看,显得不那么均衡和饱满。
进石坊,大殿有老君像,山门外西侧的石壁上有黄云鹄的“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的石刻,由于下着雨,无论是石刻和所有石质建筑,都个给人一种黑黝黝、湿漉漉的感觉。
上清宫后拾级数百米,便到宝顶峰,上有老君阁。
青城山老君阁,海拔1260米,地处青城第一峰,为青城山最高的建筑。整个建筑共有8层8面,象征的是道家所讲的8个卦位,分别有紫气凌霄、天一阁、道气长存匾额。
【感谢博友们的光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