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停台怀镇上,下车一阵凉气袭来,感到舒坦沁人;周围是群山环抱,这块海拔高约2000米的台地上,黄墙绵亘,寺院林立,白塔巍峨,梵音袅袅,穿着灰色和黄色袈裟的僧尼和披着红袍袒臂的喇嘛行色匆匆,背着黄色香袋的善男信女如潮涌动——我已置身在五台佛国之中了。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部,方园250平方公里,最早叫五峰山(五座平如台地的山峰组成),后称清凉山,北齐时才称五台山;五座台顶海拔均在3000米上下,它们各有特色:东台看日出,南台观山花,西台赏明月,北台望雪景,而站在中台顶,伸手可摘星星;其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
台怀镇,一个因佛而富的镇子,虽小,但也有夜市,法器和手工艺品的摊位几乎排满在杨林街的两侧,更多的则是可供住宿的各类宾馆和饭店,感觉上管理有点儿杂乱无序。
佛国五台山,是庙宇的世界,台内台外共有寺院一百多座,其中藏传佛教的喇嘛庙就有20多处。
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的首庙,位于台怀镇中心,是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东汉永平年间始修,原名大孚灵鹫寺。后魏孝文帝再建,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建,名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重建后,赐额大显通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进寺先要穿过下层为石旋洞两层抚廊式结构的钟楼,过钟楼沿着山道就是山门,门上挂着“大显通寺”镏金匾额,两旁各有一道刻着龙虎两字的石碑,显通寺山门内没有四大天王,而是让龙虎把守大门,这与其他寺庙有所不同。
五台山在佛教道场中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文殊菩萨成了山上各庙宇里的主佛,而在显通寺的文殊殿中,供奉了大小七尊名称各不相同的文殊菩萨,正中的就是通常所见的大智文殊,这种格局也是和一般寺庙所不同的。
古建筑瑰宝无量殿是五台山一座独特的寺庙建筑,外观为两层,内里是三间砖窑式的殿堂,明万历年间由妙峰禅师奉皇帝之命敕造,殿宇全部用砖石叠砌,不用一梁一柱,建筑奇迹,距今四百多年。中间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二丈余,背后是一尊几乎要笑出声来的胖胖的弥勒坐佛,旁边两间是和尚坐功的地方。
过无梁殿就是千钵文殊殿,佛身垒叠着五个头型,胸前有六只巨手,其中两只手捧着个大金钵,钵上又端坐着释迦牟尼佛像。身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心都托有一只金钵,每只金钵里都端坐着一尊小释迦佛,此像称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它是明代的作品,是全国仅有的一件稀世的铸铜珍品。
金殿,殿内地砖全部玉石辅成,正位地下大块七彩玉石,世间稀少,年代悠久,整座殿里外用铜十万斤铸成,铸佛一万尊,化缘一万家,后来里外用金簿包衰,阳光下金光闪耀,极富丽堂皇,这是全国仅有的三座金殿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此金殿监铸于荆州,很难想象十万斤重的铜制金殿,在当时的条件下,从湖北的荆州千里迢迢运到五台山脚下,又搬上2000米高度的台怀镇,再安置到这座高台上面,深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显通寺铜塔,位于金殿前,铸于明代,原有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两座,八面十三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
根据资料:大殿西边的铜塔是明代四川重庆府的陈挺杰等人在云南捐资,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七月初九日铸成,取名“多宝如意宝塔”。东边和的铜塔是显通寺僧人胜洪等出钱,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铸成,取名“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宝塔”。双塔十三层,均高8米,须弥座塔基。塔基上铸有精致的小殿、佛像,塔身内置佛像,外镌经文,中有四大金刚托塔像。西塔下层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民间传说康熙帝见其特别小而感叹道:“好大的土地!”谁知话音刚落,土地连忙叩头,感谢皇上的赐封,从此便以“山西大土地自居”了。
【感谢博友们的光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