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齐云山后,已经到了傍晚,为避免晚上行车,毅然投宿歙县古城。
歙县,始建于秦,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均为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又称歙州,但人们都一般称之为徽州。
这里的农副业经济比较发达,是徽商的发源地,它形成于宋,发展于明,兴旺于清,尤其是明成化年间,随着“新盐法”的实施,徽商中不少人因经营盐业而发迹成巨富。这些盐商巨富,他们告老还乡,都喜欢耗巨资为颐养晚年而建筑住宅、祠堂、园林,营造桥梁、道路以造福桑梓。
由于歙县原本并未出于通衢要道,而在山脉腹地,因此历次战乱甚少波及于此,所以古城风貌仍能完好地保存下来。至今,这个歙县仍有古祠堂数十所,明居百多处,各种牌坊近百座,其中不乏气势恢宏、古朴壮观的古建筑。(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十年前,和上海的一位同学徒步新安江时,在雄村,发现有一座石牌坊的下面竟然养着一群猪,牌坊成猪圈!想必现在应该不会再是猪圈了吧。)
黄山山麓有三座结构独特的石牌坊。一座是在歙县城西6公里处的棠樾牌坊群;另一座在城郊的明庄,这是一座呈“口”字形排列的石牌坊,它是明嘉靖年间曾任江西布政司佥事的歙县人郑绮建立的,是为了标榜他为官清廉方正,“口”字牌坊就是去其“方正”之意;还有一座则是建在歙县城里,就是名闻遐迩的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两边并列各有四根石柱,呈长方形,通体由质坚色美的青色茶回石构成;上下共分四层;底下为石柱,二层在锦纹图案的大石条上,每一方的上面刻“大学士”三字,下面刻着牌坊主人的官衔和姓名,即“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许国”一行字;第三层结构颇为华丽,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和“上台元老”等字,说明这座石坊是皇帝所敕建的,其影响当然不同凡响;顶层是两边各四根石柱的延伸,尤其显高,中间由脊吻、斗拱、廊柱构成顶盖,衬托出石坊高雅和恢宏的气势。下面紧贴在八根石柱的底座旁共有十二只对称的石狮,有蹲着的、有站立的、有趴着的,形状各异;从神态看,有威猛传神、有憨态可掬、有调皮撒娇的。
这是一座四面八柱的石坊,当地人呼它为“八脚牌楼”。南北长近12米,东西宽近7米,高11米余,整个面积75平方米,成为歙县街景一绝,在全国来讲是独一无二的,外观上看也是无与伦比的。
许国,字维桢,明嘉靖44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当过隆庆和万历皇帝的师傅;万历12年(公园1584年),许国在云南“平夷”有功,晋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这石坊就是在那一年树立的。
走进一幢幢古民居,它们是由四面高墙护围起来的,两头瓦屋连成一体,在屋沿四周有接水用的长水槽承聚雨水,然后汇流于天井,在注入明堂,最后渗透到地下去。大户人家的天井大一点,小户人家的就小一点,但它们的建筑格局基本都是如此。——这就是当地人称之谓的“四水归堂”。当然,从现代的建筑要求来看,那种建筑使得天井采光少,站在天井旁的屋檐下,太有压抑感;而站在天井中间,则犹如在井底下,抬头只能望见小小的一片天空,有坐井观天之感。
中国的传统民居,大多是坐北朝南,为的是采阳;而歙县的民宅恰恰相反,即使是大户人家,也都是坐南朝北。我向一位当地的老者请教,原来这里面大有讲究,“四水归堂”是徽商们外出经商为了讨口彩、取吉利的做法;他们都认为,水为财之源,雨水更是上苍赐予的财富,因而将雨水顺着屋沿全部收聚到家里的天井中来,符合财源滚滚而来、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意思。
至于“坐南朝北”的格局,因为在东南西北四方中,北方在“五行”中属水,水为才之源,因此敞开大门,迎受滚滚而来的财源,即使隆冬季节,饱受西北风的肆虐也在所不惜了。这种商人们的敛财意识,和今天的一些土豪款爷的家里供有财神爷,一些酒店的大堂上供上一个大的“金元宝”,或者贴一些“招财进宝”之类的条幅,在神龛里在赵公元帅的四周,点亮一串串的电珠,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
太平桥,原名广丰桥,全长260米,宽9米,共有16个孔,是皖南目前最大的石拱桥;此桥建于南宋年代,初为木结构,到明代改为石拱桥,后又在明万历和清康熙、乾隆及道光年间均有修建,才具有今天的这个规模。桥的南堍太白楼,南侧新安碑园,现为歙县博物馆;再往东,就是著名的“渔梁坝”。过太白楼后不远就是“披云山庄”,早就听说披云山庄的徽菜地道,特别是鱼头做的极好......水足饭饱后,呵呵,踏上归程。
【感谢博友们的光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