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市之东,与江苏吴江市交界,处于杭嘉湖腹地,乃浙江富庶之乡。南浔建镇至今已有750多年历史,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得益于地缘,此镇不仅经济发达,过去曾经有过近百家丝绸巨富,而且也出了不少文人雅士和官宦人家,因此南浔历史上拥有众多的私家园林和豪门巨宅,自南宋至清代,镇上有大小园林27处,以一镇之地,实属江南罕见。至今,幸存的有嘉业堂藏书楼,刘氏小莲庄,陈氏颖园和张氏适园。南浔还有保存完整,号称“江南第一民宅”的张石铭旧宅,有民国奇人张静江故居,有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丝业会馆,有江南至今罕见的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有记载着动人传说的“南浔三古桥”——通津桥、洪济桥、广惠桥,等等。
嘉业藏书楼。
此楼处于一座古典园林之中,是一座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回廊式的两进两层楼房,因清末代帝溥仪曾为此楼题过“钦若嘉业”的九龙金匾而得名。
此楼创始人刘承干,是晚清的秀才,乃南浔巨富刘墉的孙子。他酷爱藏书,从1908年开始后的10年间,共积书60万册,之后的5年,他又用20万银元拓地30亩,于1924年建成了这所带有园林的藏书楼。楼建成后,他又先后罗致了浙东卢氏的“抱经楼”和太仓缪氏的“东仓书库”等五处藏书,而号称藏书百万卷。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收藏的地方志很多,有府志、县志,乃至镇志,这是其它藏书楼所不及的。
藏书楼分前后两进,共52间。前厅“抗昔居”,当年为编校和会客之用,东面三间,架子上摆满了各式书版,总计不下20万片,而刘氏本人也善长刻版,也多大万余片。书版多,其中不乏很有价值的书版,这是嘉业楼有别于宁波天一阁藏书的一大特色。
前后两进楼的中央,有一天井,是专门用来晒书和凉书的,天井中还有几口大水缸,是为灭火而准备的。每间书库地板坚固,书架整齐,两面均装有铁皮和玻璃双层窗户,光线充足,干燥透风,很适合藏书。
后进就是嘉业堂的大厅,溥仪的题匾高悬在厅中央。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南下前,中央曾指示华野部队保护好这座藏书楼和所有的藏书,要求做到完好无损。
1951年11月,刘承干将此楼及所有的藏书捐献给国家,这里便成了浙江图书馆古籍书库,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承干于1963年文革前三年去世,我禁不住在想,如果他不将此楼和所有的藏书捐献出来,其命运又将如何?
小莲庄。
南浔巨富刘墉的府邸。刘墉的财产,如果按照现在的巨富标准衡量,应该有几十亿或百亿家产。
庄内的一池荷塘,冬天枯萎,仲夏应该是红花绿叶,生机盎然,另有一派气象。有钱任性,巨富的豪宅,一点也不低调!
张静江故居: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东大街108号,张静江,又名人杰,南浔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抗日战争后,移居美国纽约,1950年在纽约病逝。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系张静江祖父张颂贤于清光绪年间所建,3进5开间,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
南浔五大园林之一的东园,又名“绿绕山庄”,坐落在张静江故居尊德堂的宅第后,东园占地二十亩,外园太湖石垒山,花木丶楼馆精致绮丽,内园有一大荷花池,湖中有湖心亭,高挑玲珑。可惜1937年被日寇部分焚毁,如今仅剩一汪池塘,独自哀叹!
张石铭旧宅。
张石铭是张静江堂兄,也是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房子很精美,使用的时间却不长。
游走在张石铭旧宅的粉墙黛瓦之中,一转弯,却看见了另一番天地:一座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洋楼,竞是百年前张氏巨贾的舞会厅。一面中式粉墙镶嵌着的欧式红砖拱门,一座中式庭院包裹住的法式西洋景,一座见证了岁月沧桑的宅院。
南浔丝业会馆。
曾经是那么那么辉煌,如今是如此的幽静。
江南城镇的地方经济,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缫丝业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制作,一直在其中占据了相当的部分。南浔是辑里丝生丝的集散中心,发达的水运为生丝的交易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条件,由此也造就了一大批商贾巨富。
曾经的镇南郊外七里,有一座小村子坐落在溪阴桑阳中,当地人一般就管它叫七里村,养蚕缫丝是村民们除了农耕以外的惟一副业,这里所产的生丝因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生产制作工艺而质量上乘,从而声名远扬。清代,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名字由原来的“七里”改作“辑里”,这一称呼上的雅化,意味着它已成为当时上流阶层眼里的珍宠,清政府甚至规定龙袍及内宫衣饰均必须以辑里丝为原料。在长达数千年的蚕丝生产中,要说到品牌和知名度,恐怕还数辑里丝为第一。
南浔也一度成为了国内生丝市场的老大。而南浔又归湖州管辖,湖州丝绸的名气也就是这样一天天大起来的。而到了民国以后,政局动荡,战乱不断,桑树遭到大量砍伐,从业人员锐减,加上行业内部又墨守成规,不思改良,最后终于一蹶不振,只能留下前朝背影。
今天的南浔,汽车的喇叭声虽替代了贩丝船的摇橹声,窄窄的对襟衫也早已淹没在时尚服饰的洪流中,但当年的木楼、作坊、旷巷依然旧迹尚存,月亮的纺锤也依旧在夜晚倒映在寂静的水面上。
南浔百间楼,不是专门的景点,而是一大片沿河的民居建筑。百间楼依河立楼,骑楼式廊顺河道蜿蜒逶迤,石桥相连。始建于明代,至今还有人依水而居。百间楼重重叠叠,错落有致,每天日出日落,阴阳交替,处处透着和谐。
百间楼是江南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
去状元楼吃一碗双交面,逛一逛百间楼,喝一杯茶,听听老人讲南浔的故事,悠哉悠哉,难忘南浔!
【感谢博友们的光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