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在记忆中老去,曾经有过的热情与希望也许正消化在冗长而平凡的生活中,可是,存在过的为梦想而蓬勃的激情感受会随着时光变得珍贵起来。
——回忆曾经走过的精彩旅程。
自从第一次来到梅里雪山进入雨崩后,开始迷恋上了云南藏区的美妙风光。次年的九月底我再一次地来到了这片土地,踏上了梅里雪山外转经的路。
转山活动分为“外转”和“内转”两种,前者是围绕整个梅里雪山转行一圈,后者是仅对梅里雪山的部分地区进行转行朝拜。“外转”耗时很长,大约需要10天左右,而“内转”只需2、3天时间,如今内转经路线已逐渐演绎简化为一条时尚的旅游线路,路上的如飞来寺、雨崩、明永冰川等等就是著名的非常靓丽的风景点。
对于信仰佛教的信徒而言,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态度和虔诚来对待心中的“神”。转山是藏族同胞对“神灵”最为虔诚的一种态度。让身体最大可能地亲近神山,让耳朵聆听佛的声音,把汗水甚至于生命留在朝圣的路上,面对雪山,身体每一次的起落,脚步每一次的抬移,经纶每一次的转动,眼睛每一次的凝视,都会在心中产生极大的满足和幸福感。
梅里雪山早在游客涌入之前,这里的神山神水就已经开始接纳藏族人民的朝拜了。尽管现在很多游客,当然也包括我,进入梅里不完全心怀朝圣的虔诚,但每次身心的临近,仍能感到“神”的力量。置身于圣洁雪山的包围之中,无数虔诚的脚印踩出的小路延伸在视线之外的更远处,纯净的空气和雪山掏空了我的欲望,风驱散了心中的杂念,我甚至能听到大自然的呼吸声。
上午苏州城际高铁到虹桥,中午11点40分虹桥东航MU5802飞昆明,晚上9点46分K9610次火车第二天早上约7点钟到达丽江。丽江8点10分班车到香格里拉,中午到达,按照老规矩,就在香格里拉车站旁开房休息,先适应一天。香格里拉海拔3400米,据说如果在香格里拉没有高反的话,那么进入整个藏区就不会有任何高反,没进古城,完全就是在旅馆里睡觉休息,大量喝水,暂时戒烟,晚饭也以面食与水果为主,总之为防高反一切皆小心翼翼。第三天早上8点20分从香格里拉往德钦,下午到达,包车往飞来寺,再次适应一天,住宿飞来寺。
信徒们在转经前需要在飞来寺的白转经塔求得转经的钥匙,也有在永久村的白塔求得,转经结束后还要归还钥匙。求钥匙只是一个小小的仪式,并没有真正的钥匙可取,佛的一切都非物质之物,钥匙也是如此,凡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只能用心领取。我们不是信徒,也没有打算走完整个外转经路,计划是走到西藏境内的察瓦龙后沿茶马古道顺怒江而下,再从那里出来到大理或回丽江或回昆明。但出于好奇,我们还是去见识了一下求钥匙的过程。
求取转经钥匙的白转经堂是一所坐落在一块大岩石上的小寺院,面积和一个篮球场差不多大,寺院中有佛殿和置放转经筒的房子,还有首尾相接的寺内转经路以及一群石笋一样的白色石晶塔。沿寺内转经道转经结束后,朝圣者会到寺内买石膏水,有钱者几块钱便可提一桶,无钱者,祷告一番也可提得满满一桶,然后低头走上塔林,默颂心中之念想,细心地将石膏水一勺勺浇在塔林上,这样塔就一天天地长起来,石膏塔林是朝圣者用心愿和石膏水浇出来的虔诚之塔,进入神殿的钥匙就随着心愿溶于石膏水中而浇在了渐长的白塔上。
外转经一般都是在梅里雪山脚下澜沧江边公路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羊咱”开始的。原本这里有一座吊桥,叫“羊咱桥”,从吊桥上走过澜沧江就算正式踏上了转经路。羊咱桥原名叫阳朝桥,可能是读音的缘故,藏民们将它叫做羊咱桥,抑或是因为“羊咱”而取名“阳朝”,不得而知。可惜的是随着德贡公路的修建,吊桥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边上的德贡公路桥。
还是那个从德钦送我们到飞来寺的包车,司机将我们送到羊咱桥。过桥后有一个白塔,经白塔向山上走大约2个小时就到永久村。时间似乎不太经用,到村子时已是下午,我们在永久村留宿一晚,准备接下来的长途跋涉。虽然在这里可以雇到向导和骡马,但这个季节路上应该还有转山的藏民以及徒步外转经路的驴友,一般情况是不会迷路的,至于重装徒步,这是原先就有的计划,到阿炳村之前在外要宿营三个晚上,每个宿营点上基本都是牧场,都有小卖部,我们尽可能地将负重减少到最轻,每个人的背包并不是很重,只是祈求老天不要下雨!
天亮后从永久村出发,开始走进壮美的风景里。今天的行程难度最大的是翻越海拔3120米的阿亚拉垭口,从村子出来后一路上坡,2个小时到达垭口,垭口海拔不算太高,总上升估计不超过600米,因此相对还算轻松。过垭口后下转,中途有几段急降和几小段的爬升,进入阿色大道,所谓的阿色大道是一条沿着群山山腰延伸的长长的土路,比一般的牛马小道要宽得多。穿过阿色大道后就在峡谷中下降,穿行了3个小时左右在途中小溪旁看见一块平地,风光很美,在此补充休整1个小时。为了次日翻越方便,继续行进,1小时后开始在原始森林间的土路行走,坡度不大,路况较好,上升也十分平缓,大致行进了3个小时后到达一片美丽的草甸,永是通到了。永是通是一片高山牧场,中间有一条小溪穿过,很漂亮。这一天的行程总共近10个小时,第一天大家体能充沛,按中等速度行进,但到达目的地放下背包时,疲劳感竟一下子涌了上来,还得扎营安顿做饭。天气很好,晚间气温下降很大,劳累了一天,睡得很香。
永是通出发后是整个行程中最大的挑战——翻越多克拉垭口。海拔4480米的多克拉垭口,藏语称为“通向山口的石头梯子”,历来是转经路上的危险之地。据说,每年来梅里转山的人当中,总有人会因为疲劳或疾病而命丧多克拉垭口,对于虔诚的藏民来讲,能够死在朝圣路上也是一种幸福。藏族的魅力也许也真是在于此,在藏民的意识里,自己不是为今生今世而活着的,他们相信在特定的时间里转特定的神山,死了之后会升天,宗教是他们最重要的事情,越是落后的地区对宗教具有越是深厚的信仰。实际上,在那么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如果没有了宗教信仰,这个民族也是难以生存下去的。
永是通走十来分钟到玛尼通,然后沿小溪右边顺着山谷向上行进,约半小时走到一个牧场,旁边也有条小溪,上面有座小桥,过桥后就进入森林。进入森林后,坡度越来越陡,道路从平缓的牧场小道真的变成了石头梯子,上面还有溪水往下流淌,这一段路很难走,体力付出很大。慢慢上升到了一个高山草甸,道路总算又变成平缓的土路,以之字形在一个大斜坡上向上延伸,直到远处的垭口。永是通的海拔大约在3300米左右,垭口海拔接近4500米,直接上升1200米,那个累啊!曾经走过此路的强驴称翻多克拉垭口一般用时约3到4小时,而我们却用了5个多小时。
以为翻过垭口后会轻松许多,却不知迎来的是一段急剧的下降,这对膝盖是个严重的考验!弯弯曲曲不知有多少个盘山路,又窄又陡,走得小腿直打颤。走走停停,好歹走完了盘山土路,下面是一片牧场,这个时候真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了。继续下行约半个多小时,柳暗花明又一村,总算看见一大片牧场,咱俗塘到了!咱俗塘又称子数通,传统的一个宿营地。
在咱俗塘时仔细问清楚了行进的路线,出来后就又在森林里穿行。这段路有岔路口,特别是有一两处不要走右拐上山的路,而是沿小溪的右边往下走,中途又会遇见几座桥,不要过桥到小溪的左边,在小溪的右边走就是正确的线路。穿行约3小时后走到一片草地,后面也有几块草地,之间有几分钟的路程,这个地方叫“作阿江德”。在此休息了半个小时,准备翻越卢阿森拉垭口,适当补充了一些能量。继续出发,还是在森林中穿行,道路却比刚才崎岖了许多,好在没有太多的爬升。2个小时后快到垭口时道路开始变得很陡,基本属于急剧上升,但到垭口的路不长,爬快一点半个小时就能到达垭口。垭口挂满了经幡、佛珠和衣服,还有碗和粮食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堆得象小山一样。卢阿森拉是转经路上的一个很独特的地方,每个转经者会在这里扔下一样自己的随身物品,献给神灵,用来纪念逝去的亲人。据说,徒步旅行者如果运气好的话还会遇到朝圣者们面对梅里雪山,一遍又一遍地吟唱六字真言——卢阿森拉是整个转经过程中的高潮。
翻过垭口后是一段急下坡,半个小时后看见一条小河,有一座挂满了经幡的木吊桥横在河上面,河岸上是一片森林。桥边有临时搭建的木棚可供住宿,也可野外宿营。曲那塘到了!这一晚没有再搭建帐篷,就在木棚里过的夜。
过曲那塘的小桥,沿着河岸向右行进,路上没有太多的爬升,穿行在林间小路。这是到阿丙村的最后一天路,几天的高强度徒步,体能消耗很大,再加上每天吃的东西基本上全都是速食食品,身体里的体能储备几近耗尽。前几天每天几乎都是靠着毅力走完最后一段行程,到了最后一天反而觉得身心更加疲惫,身体和精神都有所松懈,一路上走得很沉重,速度也开始大打折扣,原本2个小时的路程要花上3个小时。3个小时后,道路又悲催地开始变陡,走上一个挂着经幡的不知名垭口,翻过去后下降几十米又继续爬升,然后沿着山脊一路缓慢上升。到达辛康拉垭口前大约个把小时路程的地方有一些房子,还有小卖部,休息1小时,适当补充。尔后继续上路,山路盘旋曲折,不断地上坡下坡,咬着牙前行,1小时后总算到达海拔3740米的辛康拉垭口。
过垭口后是一条明显的急下坡,路况很好。走不多久就看见远远的山下有个村子,离开永久村4天后看到的第一个村子——阿炳村。开始长距离的下降,这一段路程也是非常辛苦,村子海拔2300米,从垭口要垂直下降1500米。3个小时后,下到山底,进入一条足有1米深的被千百年来的朝圣者们踩出来的土沟——走进阿炳村!
阿丙村——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阿炳村,是一个有着几十户人家的村子,村中有一所小学,有商店,民居家可以住宿。民风淳朴热情,村民们能歌善舞。
吃饱喝足后,在几乎耗尽了所有的坚强和毅力后——进入梦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