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逐渐消失的水上精灵 * 古镇见闻

(2015-01-06 12:14:34)
标签:

鸬鹚

鱼鹰

随笔

分类: 江南古镇

   

    鸬鹚,就是我们平时俗称的鱼鹰,也叫水老鸦,我老家土话称之为:“雕奴奴”(土话音)。这种鸟儿生活在湖泊、河流或湿地,外形长得有点像鸭子,擅长捕鱼。

 

逐渐消失的水上精灵 <wbr>* <wbr>古镇见闻

 

     据说,人类驯养鱼鹰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最为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在以往渔业资源丰富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渔猎方式无疑是一种最为和谐和原生态的,然而随着生态的不断恶化,环境承受能力和渔业资源的不断下降,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逐渐被限制和禁止,慢慢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真正亲眼看鱼鹰捕鱼还是在遥远的儿时。

    每个渔业村(那时称“渔业大队”)一般都有鱼鹰。当地的生产大队或生产小队不定时地会请渔业大队的鱼鹰前来自己的水域捕鱼,将捕到的鱼分给农民,以改善一下平时的生活(年底才杀猪分红,捕鱼则请渔业大队用大型的渔网捕捞,平时则是打打牙祭,可见那时农村的生活有多艰苦)。到了冬天,来的频率会稍高一点,因为冬天水温低,鱼儿的活动能力差一些,有利于鱼鹰捕捉。

    每次捕鱼都来十来条小船,每条小船上多则六七只鱼鹰,少则三四只。鱼鹰到场后,我们就会在岸边围观,开捕后偶尔会在岸边抓到一两条上天无门入地无路蹦上岸的小鱼。渔夫先用草绳在每只鱼鹰的脖子上打个活扣,但不系紧,目的是为了防止鱼鹰将捕到的鱼儿吞进肚里。渔夫先将鱼鹰放入水中让其自由活动一番,算是开捕前的热身,然后用竹篙一敲船帮,鱼鹰就迅速一头扎进水里开始追逐鱼儿。一会儿就有鱼鹰出水,它的脖子显得粗大,有的在嘴巴外还露出一点点鱼尾巴,渔夫就会探出竹篙,把这只鱼鹰捞上船,把它倒提,用手挤它的脖子,或用手拍击它们长长的喉咙,于是鱼儿就从鱼鹰的嘴巴里掉进船舱内,然后,再把鱼鹰赶入水中继续工作,同样的过程一遍遍的不断重复着。有时,也会让鱼鹰休息一会儿,轮流入水作战。

     场面很热闹,渔夫有时会把手中的竹篙插入水中搅起涟漪,拍击水面,用脚跺船板,大声吆喝,或用竹篙敲打船帮,很有节奏感,似是在给鹰儿鼓劲,又象是为了惊吓鱼儿让其乱窜以利鱼鹰发现它们。

    鱼鹰入水捕鱼时大多咬鱼类的头部或鳃部,通常每次独自捕捉的活鱼个体重量约在半斤左右,也能独自捕捉到大鱼。对于大鱼,就需要几只鱼鹰共同合作,以及渔夫的帮助方可捕获,但这样的机会比较少,我只见到过三只鱼鹰抓获过一条不到十斤的鲤鱼。

    集体围猎后,抓回来的鱼大部分自然属于当地的大队或小队,但会按鱼鹰数量分一部分劣等小鱼给鱼鹰,算是它们的酬劳;渔夫也会分到一小部分鱼,有关工钱则按事先讲好的价钱到大队或小队会计那里去领取。

    偶尔也会出现悲剧。捕鱼时,为了防止鱼儿窜逃,渔夫会在水域外围撒上一些渔网。亲眼目睹过一只鱼鹰为追捕鱼儿不慎被渔网缠住,脱不了身,出不了水,待到渔夫发现时已经断气死了。渔夫那个哭啊......后来听说渔夫回去后厚葬了那只鱼鹰,鱼鹰是渔夫最亲密的朋友!

    ......

     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这些水上精灵了,估计只能在水乡的古镇还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去年十月份,我去古镇锦溪游玩时才看见了一艘载着六只鱼鹰的小船。

    这六只鱼鹰柔顺地站在船帮上,每只鱼鹰的脚上系了一根短细绳子,它们梳理着自己的羽毛,看上去不像儿时见过的鱼鹰那样雄赳赳气昂昂。据称,这些鱼鹰已经趋于老龄化了,主要是供游客玩赏或者合影拍照,偶尔才会下水做做表演,渔夫也能得到政府的一点补贴,它们下水捕鱼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就使人想起城市小巷中常见的笼中鸟,时间长了,即使打开鸟笼,鸟儿也不会去高飞觅食,因为它们已经失去了许多天性。

    捕鱼是鱼鹰的天性,而在这里,鱼鹰完全变成了一个工具,一个供表演、摆秀的工具,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失去它们原始的天性,变成人类的一种玩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场一场的生意。


逐渐消失的水上精灵 <wbr>* <wbr>古镇见闻

 

 

逐渐消失的水上精灵 <wbr>* <wbr>古镇见闻

 


逐渐消失的水上精灵 <wbr>* <wbr>古镇见闻


逐渐消失的水上精灵 <wbr>* <wbr>古镇见闻

 


逐渐消失的水上精灵 <wbr>* <wbr>古镇见闻


逐渐消失的水上精灵 <wbr>* <wbr>古镇见闻

 


逐渐消失的水上精灵 <wbr>* <wbr>古镇见闻


逐渐消失的水上精灵 <wbr>* <wbr>古镇见闻

     作为一种传统的,一种人类和鸟类的亲密合作的方式,鱼鹰捕鱼终只将成为我们脑海中的记忆!

    (照片于2014年10月拍摄于锦溪古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