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要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要领,很多地方要走过以后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

苏州本地没有什么户外地理资源,拥有青山绿水的浙江就变成了苏沪驴友们青睐的地方。周边地区的浙商、徽商、赣商曾经繁盛一时,当时的交通方式除了水路就是走路,于是给今天的驴子们留下了一条条蹭光见亮的青石板路,驴子们仍在用自己的脚步见证着历史。
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清凉峰镇,全长五十余里,一直是徽商往杭州做生意的重要通道。这是一条苏沪等地户外圈里家喻户晓的线路,列浙江十大徒步线路之首,路线简单,风光还算可以,适合新驴,如今六岁的小孩也能穿越全程。从古道饭店到江南第一关均为上坡路,一侧峡谷深邈翠绿,到达最高点江南第一关,石柱上架一道石梁,西刻“江南第一关”,东刻“徽杭锁钥”,山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如果要自虐,只需在古道终点攀爬海拔1787米的清凉峰,轻松愉快的徒步之旅立刻上升为挑战路线。
我走过两回古道。
第一次是和朋友去登清凉峰,结果遇上封山,不得已改走古道;第二次还是想爬清凉峰,从宁国的吴越古道乐利峰出来后经绩溪穿越古道到了浙江的永来村,由于天公不作美攀爬清凉峰仍然泡了汤。两次古道经历,其感受一次比一次差!第一次走,从浙江的永来村开始,过江南第一关后到了安徽收费的门楼前折返再回到永来村,总共在路上花了十来个小时。一直在赶路,途中的中饭是吃早餐时剩下随手装在包里的几个馒头,来不及细细品味古道风光,以致于很少参加户外活动的友人磨破了脚趾头,有点累,很自虐。值得回味的是浙江方面的收费门楼没有收我们的票,在路上遇到的六个骑车环游浙西大峡谷的安徽老驴友却每人交了38元门票钱方才通过,休息时谈起此事,老驴友们耿耿于怀不停,可能是他们的自行车太扎眼了,还是成群结队,而我们就俩人背着小背包,不太引人注目,为此同行的朋友一直乐道,直到磨破脚趾。
第二次单独一个人走,从安徽方向进入,门票是免不了的,68元门票加上4元意外保险费(纳闷至今,两边收费为什么不一样?)。天气虽有点儿热,一个人走不用急着赶路,可以慢慢地边走边看。徽杭古道已经成了4A级景区,随着岁月的流逝浓浓地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古道入口周边已经在大规模地开发,或有的地方正在面临大规模的开发。景区里面一路上到处都是垃圾,江南第一关上面的石头涵洞里面垃圾多到人几近不能立脚,小溪里面,草丛里面都能看到乱丢的塑料袋和瓶瓶罐罐,下雪堂村干脆就将垃圾堆放在机耕路边上,随意地散发出阵阵臭味......真正意义上的古道只有几百米,其余的全改成了机耕路,小面的可以直接开到各个村落,时不时还能看到路边停着的挖掘机和推土机。看着沿途景象,不免心生恨意,所谓去拥抱大自然或宣传拥抱大自然的人却在破坏大自然,太讽刺了。
许多地方,要赶在当地政府暴殄天物的开发之前走一走,看一看,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我们这个国家,开发几乎就是破坏的同义词。
时间过去了很久,我努力将徽杭古道从记忆中抹去,如果不是看到下面这则新闻。
十月三号黄金周期间,有三位在苏州打工的安徽六安驴友在徽杭古道上迷路失联,后经求助,在有关部门的搜寻营救下,于十月月四号被解救脱困。从他们最后发出求救信号到解救脱困时隔十九个小时。很小的一个偶然事件,而且是在户外,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倒是几天后网络上还有人提起此事,本地电视台也插播过此新闻,调频广播里某一类似脱口秀节目的主播也将此事件调侃过。真正的原因没有细述,但媒体一致认为这几位失联的驴友是为了逃票因而走了未开发的原始线路才导致迷路失联。
我不想去考证其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已无关紧要,失联的驴友活着出来而且没有受伤就比什么都好。但既然说到收票和逃票,还是忍不住要吐槽几句。
古人云: 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门外一丢。遥远的年代,徽杭古道承载着祖祖辈辈徽州人的希望,一步一步跨过山头走到富庶的苏杭地区,这条蜿蜒曲折的山路延绵至今。当地旅游公司、政府媒体对此总是使用“绝美”、“秘境”、“无与伦比”等等的形容词来形容某些地方,比如还有其它地方的“江南的香格里拉”,“江南最后的秘境”诸如此类蛊惑人心的宣传,我对中国宣传中使用的形容词向来存有深深的疑心。青山绿水间遍地的垃圾,各种颜色的塑料袋刺目飞扬,真可谓瓶罐与塑料袋齐飞,溪水共垃圾一色,清凉峰桥到下雪堂路边的山上被剃成了光头。古道是前人经商踩出来的路,门口一拦收取昂贵的门票,凭的是什么?难道山峰的“主人”或者道路的主人真的只是一个官员,或是一个商人,甚至是一两个看门收费的保安?
如果作为景区来维护,修缮道路,保护古迹(那些每隔几里路就有一个供路人休息的古驿站呢?到哪儿去了?),建设垃圾站(沿途有垃圾处理设施吗?有专门的环卫工作人员吗?没有!),卫生间等服务设施(沿途黄茅培附近只有一个掩映在路旁树丛中简易的竹楼似的卫生间),带动本地百姓致富也就罢了(去年夏季干旱,村民用水成了困难,峡谷里的水库起了什么作用?景区的开发,或者说峡谷划归为景区管理后,水库功能就彻底废了!),关键是无为而治的景区管理方凭什么还要让游客或背包客们掏钱?投资开发,它给政府纳税及交投资款,从商业角度是合法的,商业开发无可厚非,但中国开发都走了形,美景之地成了权力机构与商业投资、利益集团的走马场,本地民众却被忘记,其收入和生活水平并不能从开发中得到真正的提高。我几乎没有看见过古道上有年轻人在经营客栈或餐馆,都是老年人和妇孺,干农活的也是老人妇女,留守的还是老人妇孺。
我在想,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是会逃票的!但是我会尽量多留一些消费机会给当地的村民。
我相信我所看到的徽杭古道只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