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时至今日印象较为深刻的还是在学生年时代度过的1982年那个中秋节。

1982年的中秋节适逢10月1日,那个时候除了星期天外基本没有其它节日,中秋节也不例外,但国庆节是要放一天假的。几个同学相约晚上去西湖赏月,晚上聚餐时大家多喝了一点酒,到了断桥旁的湖边找了几个椅子坐下来(那时即使是中秋节这样的日子也是轻易就能找到座椅的),酒劲却上来了,不知不觉就在长椅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那天的天气很不给力,一觉醒来,满天乌云,没看到月亮,却发现脚上的鞋子统统不见了,找了半天也没发现任何踪迹。不知道是缺德分子的恶作剧还是流氓地痞小偷所为今生已无从考证,几个大男孩光着脚丫走回学校,一路上行人千奇百怪的异样目光实在令人难忘,非但如此,第二天还得去校门口的百货商店购买鞋子,因为那是我们基本就一双皮鞋再加一双运动鞋,丢了一双就没有更换的了,那个心疼,至今记忆犹新。
三十年过去,2012年的中秋节也撞上了十一国庆节。
西湖只见人不见桥,断桥本是白娘子许仙约会的地方,游客却快被挤成了带鱼。

前后8天假期,我看到了全国各地景区人满为患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的新闻和图片。心里曾经有过为不能出行而产生的失落感一扫而光,同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中国人平时像上紧了的发条一样,难得有个长假调剂一下,却除了堵车看人外还是堵车看人。
高速公路上得到的奇闻异事算是大开了眼界,有早早出门堵在路上做早操的,有下来溜狗狗的,也有哥们姐妹们下来竟然打起了网球,更开眼界的是有广东哥们直接划船回家的,高速公路俨然成了一个停车场。景区传来的消息就更有点儿离谱了,华山有数万人滞留,因游客要求退票和景区管理部门发生矛盾进而演变成冲突,竟然出动了防暴警察;普陀山有两万人滞留;丽江有上万游客找不到住处而被迫露宿街头;黄山游客爆满,这个我能想象的到,大人看肩膀,小孩看屁股,一直是黄山节假日的特色;鼓浪屿沦陷,据说有游艇发生爆炸,这TMD是出去玩吗?简直就是在玩命嚒;九寨沟深夜12点时赴沟道路还纹丝不动;成百上千游客被困三清山,穿着短袖上山,山上晚间的气温不会超过10度,苦了老人和孩子;长城不分内外 ,唯余人海茫茫;大梅沙海滩人多得据说看不到沙子,人比沙子多一点儿也不夸张;三亚的海滩,仅仅三公里就造就了50吨以上的垃圾,我估计垃圾覆盖了海滩,也看不到沙子了;北京的故宫本应该是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明清王朝脉搏的地方,可一天竟然涌进超过18万的游客,别说慢慢体会了,估计连皇帝的龙椅龙榻都没瞧见。还有一条新闻更加有趣:有江西南昌游客开开心心来到井冈山,却半天进不了景区大门,先是没买票直接来到了景点,被告知要去市中心买票,回去买了190元的通票回到主峰景区,在4公里处给拦了下来,又说要再回到市中心付70元坐旅游局的大巴进景区;难道真有这样闹腾的事么?......比起这些,现在想想,还是很怀念学生时代,中秋节撞上国庆节这样惬意的日子里丢一双鞋子实在算不了什么。
去年的中秋节,有朋友在平江路(北路)上开了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应邀晚上去了朋友公司。我们将桌椅搬到河边并弄了些许食品酒水准备慢慢享受,遗憾的是河水不时泛起传来阵阵腥臭,无奈之下只得搬回屋里。我很少去那里,算是长了见识;一年没去了,不知现在那条河道整治得如何了?
又到了今年的中秋时节。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腹地部分地区出现巨型排污池,严重污染当地脆弱生态环境的事件引发全民关注。曾经景色盎然、生机勃勃的沙漠绿洲,如今沦为掩盖污染、气味刺鼻的生命禁区,无不令人扼腕叹息。往日的美景,难道只会成为图片文字中的回忆?

不只是沙漠还是山林,在中国内陆(西部可能除外),几乎没有一条干净的河流,没有一片地下水还干净的土地。西部、中部和东部,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两岸,美好河山已是千疮百孔;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水泛着厚厚的泡沫,曾经流淌着清水的小溪变成了乌黑的臭水沟。类似的情景应该不胜枚举。在中国,无论什么样的口号,对环境的污染、对山河的透支和对土地的掠夺,这种行为最终都以人对自然对抗的方式实现了。

说起来,苏州的老城区也曾经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最美丽的城区之一,这个中秋节我希望我的朋友可以在闻不到臭味的平江路河边静静地品茶赏月。
我保存着那份地理选美榜单,尽管这份榜单距今已过十年,尽管许多美丽的地方已经在城镇化、商业化进程中,在所谓“保护开发”过程中被粗制滥造而面目全非,有的甚至命悬一线,但向山水找回自己迷失的性情以获得一种与都市隔离之后亲近自然的体验却从未丧失,真心希望这份中国最美丽的地方能永世流传!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