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离开雨崩的日子*尼农峡谷

(2014-07-15 11:26:44)
标签:

梅里雪山

雨崩

尼农

户外

旅游

分类: 行走西南


离开雨崩的日子*尼农峡谷

   

    今年除了偶尔的几次短途游之外,就一直在看别人的游记和照片意淫着。曾经记录过一次徒步虎跳峡的经历,看过那篇记录博客的一起徒步雨崩的“咖啡”给我留言说把走雨崩的经历也写下来(其实,之前我是写过一篇关于梅里雨崩的博客的,他可能没有看)......终因懒惰,隔了些日子才又想起此事,于是就在这个世界杯结束后的无人擅闯的夜晚写下一些从雨崩到尼农的根据老照片回忆起的片段,也不知道咖啡会不会看这篇文章,但至少也算是交了差。
    写游记博客,主要还是分享体验,并非励志或布道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是真实记录一下经历,无意升华或树立勇者形象。本来嚒,写写博客对我来说就是为了将来等老了、走不动了的时候,能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那些路。
    
。。。。。。

(这是在南宗垭口经幡前的合影)

离开雨崩的日子*尼农峡谷

 

(这是在西当到雨崩途中一个小卖部前的合影)
离开雨崩的日子*尼农峡谷
   

    早上9点钟,我们告别“徒步者之家”客栈,离开雨崩,前往尼农。经过下雨崩村时,回头再望一眼上雨崩村,有点恋恋不舍!下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次造访。 

    走这段线路原本不在计划内。“可儿”到雨崩后要留在雨崩半个月慢慢“修炼”;“雄驴”的计划是走神瀑后仍从原路西当出山,“咖啡”和“雄驴”同行;改变决定的是“白梅”,她的计划是在雨崩住两晚,不走神瀑而是从尼农出山。听刚从神瀑回来的驴友说神瀑结了冰,我响应了“白梅”的计划,“咖啡”在权衡后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雄驴”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后也改变了初衷,决定放弃神瀑一起走尼农出山。

 

(12月初的尼农峡谷仍然多姿多彩)

离开雨崩的日子*尼农峡谷

   

    关于尼农这段线路有着许多故事。

    当地村民大多认为这是一条非常危险的线路,劝我们改走原路仍从西当出山。在登山大本营曾遇到两位以色列姑娘,她们是从稻城亚丁一路走过来的,可谓资深驴友,“白梅”相约他们一起走尼农,结果这两位姑娘连称走不得、走不得,太危险、太危险,死活不肯走这条线路。

 

(这是在肖农大本营休息时的照片,边上坐着的是两位以色列姑娘.在大本营和她们分手几天后,在丽江白梅的紫藤花园客栈又遇见了她们,这世界并不大,有缘总能相遇。)

离开雨崩的日子*尼农峡谷

   

    原来,这里有一段伤感的故事,2009年的时候,一位以色列资深驴友独自走尼农峡谷,由于天黑迷路,失足掉进了澜沧江,这一事件在以色列反响很大,以致于以色列姑娘谈尼农色变也在情理之中。只有一位在香格里拉到德钦车上结识的新加坡驴友建议我们走尼农,小伙子已在这一地区生活了两年,在雨崩投资的客栈正在装修,对这一地区很熟悉,这段路晴天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雨雪天则极其危险,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为安全起见,我们还是雇了下雨崩村的一位当地村民扎西作向导。

    经下雨崩村边缘,一路下行。道路极窄,但似乎并不难走。

    行程约三分之一到达一破旧牧场稍作休息,牧场四周有散放着的驴马,扎西家的两匹马也在其中。继续前行至格桑梅朵杂货铺,行程已过半;杂货铺系一位老奶奶和她十八岁的孙子所开,老奶奶不懂汉语无法交流,年轻人则能说一口标准普通话,他们对所有的过往游客都热情有加。

 

(旧牧场小坐片刻)

离开雨崩的日子*尼农峡谷

   

    再前行告别狭窄的土路,进入真正的尼农峡谷,坡度开始增大(尽管大部分都是下坡),土路也渐渐变成碎石路,跨度也不断加码;左边是高耸的巨大山体,右边则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

 

(尼农峡谷,从豁口能看见远处不知名字的山峰)

离开雨崩的日子*尼农峡谷

   

    可能是季节关系,一路上没有遇见任何徒步者,只碰到少数几个当地老乡;在狭窄的山路上,不管是谁,只要一见面对方总远远地招呼:扎西德勒!微笑着靠一边主动避让,并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藏民的质朴善良可见一斑。沿峡谷一直下降到澜沧江边的悬崖小路,风光无限!澜沧江冬季水量很小。平静的江水慢慢流淌着。

    沿江边行走约40分钟一直下到江底,这一段路极难走,不但坡度大,而且很滑。再前行10来分钟到达尼农桥。过桥后往上攀登几十米,到达一工地。

 

(在澜沧江上的尼农桥头的合影)

离开雨崩的日子*尼农峡谷

   

    白梅联系好的面的女司机拉姆已经在工地上等候。

    告别向导扎西。目送他一路回奔,直至背影消失在视线内,按他的脚程返回雨崩村估计也要用上3个小时(他回去都是上坡,可见当地村民走这样的山路有多么的牛!)。

 

(和向导扎西分别前的合影)

离开雨崩的日子*尼农峡谷

   

    全程耗时5个半小时,中等速度,因为几乎一直下坡,而且海拔一直在下降,因此体力付出也有限。尼农峡谷风景十分别致美丽。初次走这段线路最好雇用向导,因为途中不时会出现岔路,很容易迷路。

    车行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回到了县城德钦。   

    第二天上午9:30的班车回香格里拉,一路下雪。

    白马垭口积雪已达5公分以上。可儿给雄驴的短信上说雨崩昨晚一夜大雪,估计会困在雨崩了(后来得知她在冬至的前一天回到了广州)。雄驴和咖啡仍旧住宿飞来寺,想第二天再看一眼日照金山。第二天两人还是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如果晚一天的话,白马垭口积雪厚起来,就有可能被困住,即使不被困住至少也要耽搁很长时间。雄驴上车时已过9:30,幸亏这里的班车大多数不准时开,这样的情形,我们戏称为:“逃离雨崩”。

    7小时后到达香格里拉,没有出站,赶上16:40的末班车回丽江,此时正艳阳高照。快到丽江时,我看到一个又圆又大的月亮挂在天际。

    晚上20:30到达丽江,入住白梅的紫藤花园客栈。

    在香格里拉回丽江的班车上,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来自北方的游客,年龄大约在五、六十岁。此君一直拿着个卡片机对着窗户外掠过的风景在拍照,但又不懂回放查看拍过的照片,就凑过来想请教我,我把他支给了咖啡有毒。此君看着咖啡有毒的全套摄影器材,开始发表“宏论”,称他刚游览泸沽湖回来,对泸沽湖的风光湖水赞叹有加,并对他说,如果你不去泸沽湖,真是有愧于这样好的摄影器材,白白糟蹋了这么好的相机,云云。

     我虽然没有去过泸沽湖,但就我而知,被老天以隔绝的方式宠爱多年的泸沽湖,至今尚存一湖净水和在当今世界已是独一无二的母系摩梭文化。“尚存”这两个字,说来还算客气文绉绉,其实不然:因旅游兴建的客栈、餐馆、酒吧,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中;湖边多家烧烤店终日飘散出呛人的油烟味;水上也有烧烤船,就在湖中加工各种食物;水面上漂浮的塑料袋、饮料瓶之类生活垃圾越来越多……想必这些都是事实,都是各地去过的驴友的所见所闻。由于污染加剧,泸沽湖的水质也曾从I类下降到局部II类甚至III类,如果说驴友们的说辞有一点点夸张的话,那么这个却是实实在在的官方数据(官方数据,你懂的)。尽管现在已经迅速恢复当年洛克描绘的“没有人类污染的、清洁的人间天堂”的景色,但市场经济的浪潮正令泸沽湖失序。我想,所有这一切都是不争的事实。

    泸沽湖,在过度的商业开发中正一天天地消失。风景也许依旧是胜景,美丽的,并可能一如既往地美丽下去;但是,民风和习惯呢?摩梭族这个神秘母系族还会保持它氏族本身的特色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会失望!五年后,十年后,或二十年后,这片葱翠的树林和湛蓝的湖泊很有可能会彻底退出人们的视线,彻底消失。那时,这里可能不会再有古朴的民风,不会再有羞涩爱情下的走婚,不会再有人慷慨地邀请你在蓝宝石般美丽的湖泊旁跳舞。

    我默默地联想到雨崩的命运,雨崩的命运会如何呢?

 

(刚到雨崩村村口时,伙伴拍的背影。那些张贴扎眼吗?)

离开雨崩的日子*尼农峡谷

   

    对于旅游和景区,一方面游客希望风景是自然的,坏境是原生态的,房舍是古老的,民风是纯朴的。歌舞是有特色的,游人是稀少的;一方面希望交通是便捷的,吃要有特色的,住要有酒店的,晚上最好还有酒吧等可以风花雪月的。可等这些有了之后,本为美丽清静而去,却留下了垃圾、污水和糟粕。

    我不希望雨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重滔泸沽湖的覆辙,不希望市场经济的浪潮对雨崩冲击的太多太强烈,希望它能保持原有的本来面目。也许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当然,如今的丽江也就差不多成了一个大酒吧了,再过多年,把雨崩也变成一个大咖啡馆,也不是没有可能。可不是嚒,在西当去雨崩的路上,身穿名牌冲锋衣、脚踏外国牌子透气防水鞋的披挂整齐的队伍,早已成群结队。在我们享受着旅途中美丽风景带来的快乐时,最终我们留下的也许只是一堆又一堆数不清、捡不完的垃圾,或许还有那些回到城市后写下的一篇篇所谓震撼的游记感悟而已。希望总归只是希望,改变却是迟早的事。

 

(西当到雨崩途中和深圳驴友的合影)

离开雨崩的日子*尼农峡谷

   

    在我的心里雨崩是真正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应该是一个田园式的宁静的地方,有草地、森林、湖泊、田园、雪山,她追求的物质生活应该是适度的;她还应该是一个秘境,应该保持进入的艰难性,只有进入的艰难性,才会有令人向往的神秘,才能成为理想;最重要的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或者前往那里的人们的心灵必须宁静安详。
    感谢白梅,雄驴,咖啡,可儿,想念和你们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感谢向导扎西,至今我还依然记得他穿着普通的军胶鞋在山野间健步如飞的身影。
    期待着有一天能重续那种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