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揭示的智慧机制

标签:
皮亚杰智慧机制 |
分类: 早教 |
“小步早教”的掌门人云宝妈妈甚至写了一篇《育儿不识皮亚杰,
读尽群书也枉然》为“惊悚”标题的文章,实际上读了皮亚杰,这种提法一点也不过!
那么,皮亚杰究竟伟大在哪里?
人从呱呱坠地起,到“语言还未出现”前(皮亚杰认为十八个月前)这一阶段,人之初,到底有没有“智慧”,婴儿是怎么感知认识这个世界的?
皮亚杰首先承认“人们都同意在语言发生前已有智慧存在”,而且“称这一时期为“感知--运动”时期”,其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相“平衡”而不断深化的“图式”(引号内是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原文)。
这句话比较绕嘴,皮亚杰的文字本身就比较晦涩,通俗翻译一下就是,人之初的感知--运动机制,其内涵即孩子通过身体的活动,不断同化已有的心理以适应客观世界,在动态调整中适应平衡,建立起日益成熟的心理模式。
这里适应基本对应皮亚杰的“顺应”,心理模式对应“图式”,调整平衡或者整合平衡对应“平衡”。
再说“同化”。皮亚杰解释原文是,“相当于生物学上广义的同化。就是说,使现实的材料经过处理或改变,结合于儿童的结构之中。”又绕了,不好懂。
知乎上有人举例解释这概念说,你妈教你炒菜说,菠菜在锅里开水汆一下就可以吃了,有人给你拿来小青菜,你如法炮制,开水汆一下,确实熟了可以吃,这就是“同化”;第二次有人拿来洋葱,你开水汆一下不行,你赶紧请教你妈,学会了洋葱的吃法,这就是“顺应”。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这4个词是皮亚杰婴幼儿感知--运动机制的核心。用皮亚杰的例子演绎:
孩子生下来就会吸吮母亲的乳头,这是先天的“图式”,随着母亲不断的母乳练习,孩子不断同化这一图式,而且顺应新的客观情况,吸吮乳头越来越熟练,而且逐步从找母亲乳头--到找奶瓶嘴--到寻找不断变动的奶瓶的奶嘴--到吃手--到口欲期的吃东西,这一系列过程就是在同一图式下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结果。
而且,孩子的“仓库”里有大量这样的图式,通过感知--运动,诸多图式不断深化演进,“从自发的运动和反射到习得的习惯,再从习惯到智慧,是一种绵延不断的前进过程。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智慧最初发生的时刻,而在于理解这种前进过程的机制。”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先天的释放”,或者后天早教的开发。这样机制的过程,对人生将会发生持续而巨大的影响。
皮亚杰这样的认知机制,无疑比大脑有众多神经末梢,通过感知,神经末梢被激活从而建立联系这种解释,要高明深刻的多。这也许是其伟大的地方。
用皮亚杰的原文与演绎比方,文白掺杂,目的是理解人之初的智慧机制。理解和深刻理解有区别,只有彻底搞懂,早教才有根基。
基于此,在一岁半以前的语言出现前:
1,养育第一,同时早教(教育)。这段时期婴幼儿是长身体求生存的关键时期,吃好、睡好,营养全面,不生病,健康成长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必要的早教。
2.既然是感知--运动阶段,感知和运动就很重要。感知,就是多见识,这段时期孩子还小,室内活动居多,正因此,要保持适量的户外活动,让孩子感知世界的,多识草木虫鱼,也许孩子没有多少反应,但记忆的存储器已经启动,潜意识的存储硬盘是有作用的,在将来。随着年龄增长,户外活动要不断逐步增加。
3,丰富孩子的活动。具体说就是多身体活动,最后是亲子互动游戏。由浅入深,反复练习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递进关系,深化“同化顺应”机制。这点最重要。
4.注意平衡。在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基本平衡,也就是孩子活动重复与拓展的平衡,不要跨度太大。比如,吓卓孩子,惊着孩子,噎着孩子,弄疼孩子,热着冻着孩子等,甚至在瓶乳互换中因孩子个体差异,有些孩子只能或瓶或者只乳,不平衡,撕裂这种图式,孩子就不好好吃。家长要在养育中结合实际,探索试探。
5,给孩子留足自由时间,切勿拔苗助长。平衡就是不过犹不及,也不放任自流,让孩子有自由的练习活动时间。生命是伟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图式的第一推动力也许是先天的,我们着什么急,虚实结合才是正道。
后一篇:吃奶的智慧是怎么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