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子恺:故乡(破产的乡村)

(2021-11-11 17:10:32)
标签:

丰子恺

分类: 读村·赏树
丰子恺:故乡(破产的乡村)

【按】偶读丰子恺《故乡》,发现“破产的乡村”字眼,他怎么就在离今天八十多年前的1935年就有我们当下的感受?不妨一读,体会怎样的慧眼。


故乡

在古人的诗词中,可以看见“归”“家”,“故乡”,“故园”,“作客”,“羁旅”等字屡屡出现,因此可以推想古人对于故乡是何等地亲爱,渴望,而对于离乡作客是何等地嫌恶的。其例不胜枚举。普通的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柱甫)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张泌)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杜荀鹤)

     故园此去千余里,春梦犹能夜夜归。(顾况)

     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杜审言)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刘长卿)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戴叔伦)

随便拿本《唐诗三百首》来翻翻,已经翻出了一打的实例了。以前我曾经说过,古人的诗词集子,几乎没有一页中没有“花”字,“月”字,“酒”字。现在又觉得“乡”字之多也不亚于上三者。由此推想,古人所大欲的大概就是“花”,“月”,“酒”,“乡”四事。一个人只有能一生涯坐在故乡的家里对花邀月饮酒,就得其所哉。


现代人就不同:即使也不乏欢喜对花邀月饮酒的人,但不一定要在故乡的家里。不但如此,他们在故乡的家里对花邀月饮酒反而不畅快,因为乡村大都破产了。他们必须离家到大都会里去,对人为的花,邀人造的月,饮舶来的酒,方才得其所哉。

所以花,月,和酒大概可以长为人类所爱慕之物;而乡之字恐不久将为人所忘却。即使不被忘却其意义也得变更:失却了“故乡”的意义,而仅存“乡村破产”的“乡”字的意义。

这变迁,原是由于社会状态不同而来。在古昔的是农业时代,一家可以累代同居在故乡的本家里生活。但到了现今的工商业时代,人都离去了破产的乡村而到大都会里去找生活,就无暇纪念他们的故乡。他们的子孙生在这个大都会里,长大后又转到别个大都会里去找生活,就在别个大都会里住家。在他们就只有生活的地方,而无所谓故乡。“到处为家”,在古代是少数的游方僧,侠客之类的事,在现代却变成了都会里的职工的行为,故前面所举的那种诗句,现在已渐渐失却其鉴赏的价值了。现在都会里的人举头望见明月,低头所思的或恐是亭子间里的小家庭。而青春作伴,现代人看来最好是离乡到都会去。至于因怀乡而垂泪,沾襟,双袖不干,或是春梦夜夜归乡,更是现代的都会之客所梦想不到的事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于此可见一斑。农业时代的生活不可复现。然而大家离乡背井,拥挤到都会里去,又岂是合理的生活?

                                                                    廿四〔1935年三月十日于石门湾。

                                                                    转载自 《丰子恺文集~文学卷》334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