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安全感影响深远

标签:
安全感 |
分类: 早教 |
孩子是天使!
这看法一点不过。
婴幼儿是有“意图”“观点”、社交欲望、探索、好奇的人,而不是茫然无知。
琳恩.默里在其著名《婴幼儿心理学》里说:“婴幼儿甚至在新生儿很多重要的行为都是有意图的,而不是混沌、随意的,他们能帮助父母理解孩子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从而让父母能给予更恰当的帮助。父母读懂孩子意图和信号的能力对帮助他们在婴儿期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P185页)。”
我们觉得孩子无知混沌,是因为我们是拿成人的眼光去度量孩子,居高临下,没有平等的设身处地的对待孩子。婴幼儿不会说话表达,他是用哭声以及微妙的眼神和肢体语言和我们说话的。他的诉求全在这成人难以读懂奇特“语言”里,父母要拿学习、揣摩的“放大镜”去力求理解,从而解决孩子的问题。
父母(包括孩子的看护者)在读懂孩子的诉求、心思之后,才能更好地呵护孩子。在此过程中形成孩子对父母的高度依恋,这就是父母不可替代的爱。父母是孩子的翻译、秘书、帮助者,引导者,孩子通过父母的依恋实现自身的安全感。他遇到问题愿意给父母发出特殊的信号,与父母沟通交流,并设法合理解决。如果在婴幼儿乃至新生儿阶段,孩子与父母沟通不畅,比如孩子的诉求(饿了、热了、不舒服了等等)得不到合理的照顾、呵护,孩子就会“内化”为“回避型”心理,遇事不交流、不吭声、不言语,沉默内向;或者“外化”为“攻击型”心理,遇事大哭,打人,焦躁;也可能成为“混合型”“矛盾型”心理,不稳定,不正常。这种心理模式在孩提时期一旦形成,将会影响一生。
这就是有人说,好好照看婴幼儿,使孩子从小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只有在具有安全感的基础上孩子才会发展进一步的探索学习,拓展进步,这安全感可以治愈一生,否则就得一生治愈。心理学在治疗成人心理问题时,有一个不二的法则,就是从童年成长经历里寻找症结,原因就在婴幼儿时期的安全感之重要。
童年安全感得不到满足的人,很可能将封闭孤独焦虑的负面性格带到成年,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真是婴幼儿养育差之分毫,长大则会谬之千里。
怎么让幼儿获得安全感?
1.读懂孩子的诉求。
婴幼儿阶段孩子的诉求,往往通过哭声咿咿呀呀声传达出来,父母要力求正确解读。比如半岁左右孩子,和父母一起玩,很安静,大人一离开,孩子独处时就哭喊,这就是孩子对大人陪伴的诉求。大人应该在孩子哭喊时抱抱孩子,或者把孩子放在腿上玩一会,待孩子安静后在放下孩子,这就是及时安抚。而不是强行离开,以此锻炼孩子。因为孩子还小,大一些,会说话了,讲清道理,孩子才能慢慢学会短时间的独处。
2.及时安抚不安的孩子。
抱抱,抚摸,玩具转移视线等等。
3.把握安全需求与孩子适应能力拓展调适的尺度。
甄别安全需求与其他诉求的不同,渐进,逐步,过渡。
后一篇:亲子互动与共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