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婴幼儿心理学 |
分类: 早教 |
观察刚生下来几天的小宝宝,你会惊人的发现,他(她,为方便下文全用他)似乎能听懂人话,表扬他吃奶吃得好,他就吃的更来劲。问月子中心月嫂,这么小孩子能不能听懂大人的话,回答是,能!你半信半疑。
稍长,几个月大。感觉小家伙的确是个爱听表扬的“人来疯”,你夸她,就笑,来劲,批评他,就不高兴。于是再问保姆(毕竟月嫂、保姆是专职照看孩子经验多),孩子能不能听懂人话,回答是,能!这回,你慢慢信了,但仍有点狐疑。这么点小人,怎么理解的?难道是先验,基因遗传积淀的?
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著名的琳恩.默里《婴幼儿心理学》,你会震惊。
科尔维恩.特里沃森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明确指出:“这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理念,即婴幼儿是拥有自己观点的个体。”他是幼小的精灵,是人,不是啥都不懂啥都不知道,他有“自己的观点”,与大人一样,是有个性脾气的“个体”,可不敢小瞧他。特里沃森继续说“他希望做自己感兴趣和喜欢做的事情,喜欢处于一种温暖的感情氛围中。”他会“喜欢”,他有“兴趣”,他对“温暖感情”有需求,他是人,像大人一样的人,不是小猫小狗,他有喜怒哀乐。
问题就在这,我们往往觉得他太小,不会“尊重(书里就用这个词)”他的感情诉求,只要安全吃饱就行。
我们把他当小人看,没有当人看。症结全在此。
知道他是人,有各种各样的诉求,尤其是感情诉求,我们就得揣摩他了解他,就得学习,读书,以便更好的与他交流,满足他的安全、亲昵、依赖等诉求。这时候我们就能理解巴甫诺夫所说,孩子生下来第三天教育,已经晚了二天。
下面是该书序言即第一章“社会理解与合作”的重点内容,学习理解之,对婴幼儿抚养及早教一定大有裨益。
书影及内容作者简介
这是第一章小结。很重要,需要深刻理解。
1.婴幼儿是天生有社交需求的;
2.通过社交孩子渐渐认知成长;
3.对孩子社交需求的及时解读、正确回应,良性互动,更多交流,是家长的责任,关系孩子健康成长未来发展!
科尔维恩.特里沃森教授的序言。
婴幼儿是有观点的个体!
爱,就是对孩子的需求,“敏捷的反应”,“分享”快乐忧愁。
理解孩子,与其交谈的重要。
孩子不会说,但不等于没有感情诉求,他的语言可能是表情的,肢体的,哭声的,牙牙学语的。家长要去理解并回应。
这种语言交流,影响孩子的今后语言发展。
亲子合作是将来孩子社交的基础。
这段话很重要,身体力行不易。
18月前幼儿社会关系(孩子的诉求)的变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