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通寺贾雨村遇到的老僧是宝玉?

(2020-01-21 15:07:15)
标签:

智通寺

红楼梦

贾雨村

贾宝玉

分类: 杂谈
智通寺贾雨村遇到的老僧是宝玉?

《红楼梦》全书结构实际上是个倒装句,前五回都有总纲的意思,以下才徐徐展开。也不是一次甚至不是一人写成,第一回就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 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曹雪芹只是最终改定着,也是功劳最大者。因此,前几回是在全书完成后改定的,倒装句结构就把结果放在了开始。

《红楼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用《推背图》的方式多有谶语,从而形成“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特点。简单说,整部书就是一个大谜语,谜面与谜底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其次,书是未定稿,残存篇,前80回基本认为曹雪芹作,后40回高鹗或其他人续写。其三,其流传版本不一,还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本。这些都增加了对《红楼梦》的多种解读。

脂砚斋很重要,他(她)是曹雪芹关系亲密可能是兄弟、妻子、好友,所以脂评历来被视为知情人,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智通寺贾雨村遇到的老僧是宝玉?


正因如此,第二回贾雨村在姑苏城郊外智通寺遇到的,又聋又昏的龙钟老僧,依据脂砚斋的点评,有人认为他就是贾宝玉。

脂砚斋批到,贾雨村领略的“村野风光”,反过来对应的就是“荣国繁华气象”;看到熬粥的老和尚,脂砚斋批贾雨村“火气”“火气”!“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事情真相“是翻过来的”。也就是这和尚,眼不聋耳不花,伶牙俐齿。脂砚斋还怕不懂,叮咛作者是“先写一出世醒人。”用的是”回风舞雪,倒峡逆波”的手法,“别小说中所无之法”,提醒看官别看不明白了。

脂砚斋提醒到的凤姐,黛玉,宝玉三者只能是宝玉了。龙钟老僧,老和尚,男的,宝玉也经常不顺心就说当和尚之类,不是他是谁。
按脂砚斋批语可通。

贾宝玉为什么结局如此?因为姑苏是林如海亦即林妹妹的家乡,“茂林修竹”不与潇湘馆一样吗。林黛玉死时交代紫鹃,我的身子还是干净的,我走后送我回南老家吧。曹雪芹没有写完,高鹗们续写的许多人不认可,那么合理推理也不是不行。贾宝玉为情所动,扶黛玉灵柩回姑苏安葬,并在此出家守灵,了此残生。
这逻辑也通。

脂砚斋批语通,逻辑推理通,自洽。这就是智通寺“智通”,难怪脂评智通寺后写到: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

此备一说。“红学”魅力包括这智力游戏。

附录

《红楼梦》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这一日偶至郊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信步至一山环水漩、茂林修竹之处,
隐隐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剥落。有额题曰“智通寺”。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
对联云:
 身后有馀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道:“这两句文虽甚浅,其意则深。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
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何不进去一访。”走入看时,
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却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
聋且昏,又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仍退出来,意欲到那村肆中沽饮
三杯,以助野趣。于是移步行来。刚入肆门,只见座上吃酒之客有一人起身大笑,
接了出来,口内说:“奇遇,奇遇!”雨村忙看时,此人是都中古董行中贸易姓冷
号子兴的,旧日在都相识。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甲戌眉批:大都世人意料此,终不能此;不及彼者,而反及彼。故特书意在村野风光,却忽遇见子兴一篇荣国繁华气象。]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甲戌侧批:。]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甲夹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甲戌侧批:一部书之总批。]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甲戌侧批: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甲戌侧批:是雨村火气。]雨村见了,便不在意。[甲戌侧批:火气。]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齿落舌钝,[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所答非所问。

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甲戌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甲戌眉批: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意欲到那村肆中沽饮三杯,以助野趣,于是款步行来,将入肆门,只见座上吃酒之客有一人起身大笑,接了出来,口内说:“奇遇,奇遇!”雨村忙看时,此人是都中在古董行中贸易的号冷子兴者,[甲戌侧批:此人不过借为引绳,不必细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